展开

当前位置 : 首页 >> 12316动态 >> 正文

“这条热线直通农民群众,行之有效”

日期 : 2017年12月27日 16:18:16来源 : 上海点击 :

“这条热线直通农民群众,行之有效,要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服务‘三农’。”这是2007年8月23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松江泖港镇曹家浜村,通过村里的“农民一点通”与热线值班专家方炳初通话后说的话。

今年是上海12316“三农”服务热线开通运行15周年,15年来,热线秉承“情系三农、服务三农”的服务宗旨,恪守“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及时准确,满意为止”的服务承诺,坚持“全天候、全年候”的服务制度,受到了上海以及全国各地农民的广泛称赞,被亲切地称为“办在家中的农业科技推广站”、“请到家中的农业专家”,铸就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为农信息服务品牌。

15年耕耘,成就信息服务价值品牌

2002年,时任上海市农委主任袁以星在参加电台节目与市民对话时,一位青浦农民听众的话语触动了他,“郊区农业结构正在大调整,农民非常需要农科指导和信息,农村电脑少,上网查询难,有没有更好的咨询方法?”市农委马上召开联席办公会,“开通一条农科热线”的建议当即得到一致响应。8月6日,“农科热线”正式面世,咨询号码为021-62826666。热线电话甫一开通,短短十余天的时间里,就接到并答复了来自全国的420件电话咨询。“应民所呼,为民所求”,这条全国首创的农业科技人工咨询“热线”,炙手可热。

2006年,农业部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申请并核配了“12316”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上海农科热线”于当年10月开始启用新的咨询号码,方便农民群众投诉举报或咨询服务,提升热线服务能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11年,为进一步发挥热线的公益性服务职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市农委在“上海农科热线”的基础上,将热线扩容升级为“上海‘三农’服务热线”,在继续做好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咨询的同时,增设了强农惠农政策、农村集体“三资”政策、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方面咨询服务内容,由原来以农业生产技术咨询服务为主,扩展为涵盖农业技术、市场、政策、投诉等“三农”信息咨询服务。

2014年,随着青浦分中心的建立,热线初步形成了“一个领导小组、1个管理中心、11家联办单位、8个区县分中心”的服务体系布局。

2015年,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热线进行了专家队伍调整,形成了由304位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专业分布更加广泛、合理,专家力量更加权威、主动,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017年,热线与上海12345市民热线达成对接意向,建立资源共享和工单转办机制,两条热线的对接,使热线不再局限于解答农业生产技术和政策咨询,极大提升热线的影响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咨询内容不断拓展、专家团队不断扩容、操作系统不断升级、服务链不断延伸……这就是一个“三农”政府服务品牌十五年走过的发展轨迹。一条服务领域专业、服务对象相对单一的公益热线,能做到不仅十余年不冷,而且越来越热,具有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十五年来,“12316”热线经过不懈努力,已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

15年坚持,实现服务水平能力双提升

2009年2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前往崇明县港西镇双津村调研时,拨通视频电话与正在值班的热线专家通话,询问农民咨询电话多不多,主要问题是什么。得知专家每周要值两天班时,他说:“你们直接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任务很重,要尽力把这项造福农民的工作做好。”确实,为农服务这个任务很重,但也很光荣,热线一直在不懈努力,在个方面不断地提升,加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搭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发展的15年间,热线逐步理顺管理机制,形成了“1个领导小组、1个管理中心、11家联办单位、8个分中心”的服务体系布局。热线是由市农委牵头,是一种新的组织机制,并不改变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只是搭建了一个互相配合、协调工作的服务平台,各单位按照预先约定的工作制度、服务时间,各自开展对外咨询服务,各单位相互间都是平等的。这种组织机制使得农民的咨询和解答变得机动灵活,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如何通过这种相对松散的组织机制,确保热线服务的高质量,成为组织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是开发了实用的管理系统。为更好的协调联络管理机制,热线委托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建立了强大的12316后台支撑系统,把管理中心、联办单位和分中心整合到同一个工作平台上,实现了咨询全程闭环管理,全程电子化、网络化。在目前的热线运行中,市管理中心、联办单位及区县分中心实行“一同二分三共享”的联动工作机制,“一同”即使用同一接入号12316,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用语、统一服务程序、统一考评标准、统一服务规范,方便农民群众记认拨打;“二分”即市、区县分工协作,结合工作实际分别发挥作用;“三共享”即共享专家库、共享知识库、共享信息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三是制定了详细的制度规范。除了技术保证,在15年的发展中,热线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包含《上海“三农”服务热线工作管理办法》、《热线服务规范》、《热线咨询服务流程》、《热线咨询用语规范》等在内的管理制度,实现服务全流程制度化,力争24小时内咨询问题解答率达90%以上;热线电话回访制度,进一步提高用户满意度,力争咨询问题满意率达95%以上;与其他市级热线相互转办的协同处理制度,做到专人负责,有记录、有反馈、有回访等等。

15年创新,成就持久旺盛生命力

为适应新形势,市农委曾对热线服务提出“三个还要”:即“不仅要为上海服务,还要为全国服务;不仅要为农业科技咨询服务,还要为市场信息和农业政策咨询服务;不仅要为农民生产服务,还要为市民生活服务”的要求。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热线不断创新,走出一条有上海特色的新路子。

一是服务方式创新。上海农科热线创办之初,服务方式主要是电话解答,经过多年不断创新咨询渠道,到现在已发展出视频咨询、APP图文咨询、微信公众号服务、网上问答、专家下乡等多种服务方式,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为满足新要求,热线不断地扩展思路,开拓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从电话旁边走出去,走向田间地头和社区,为农民、市民提供更多服务。经多年发展,现已形成为农服务的“12316,信息惠农家”活动和为市民服务的“科普社区行”及“体验农耕,乐享收获”三大常态化、系列化、品牌化的主题活动。

另外,热线目前已经安排5位坐堂专家加入农业部12316手机APP平台,可随时接受全国农民咨询,实现了农业部、上海市12316平台系统全面对接,共享知识库和专家库资源,进一步提升12316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是宣传渠道创新。“咨询来电一年比一年多,服务影响一年比一年大,关键就是你们推广应用得好。”这是2006年,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在视察上海农科热线时给出的评价,也是热线在之后的发展中一直遵循的法则——充分利用媒体,加强推广应用——2014年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谈天说地阿富根》节目合作播出“农科专家广播讲坛”栏目;与东方网联合举办了“小阳台大菜园——我和苗苗共成长”公益活动;2015年与东方卫视中心《噶讪胡》节目组达成合作协议;与上海多家杂志、报纸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热线编写的《百问百答实例选编》也长期被相关报纸杂志引用宣传。

三是服务内容创新。在热线创立初期,来电咨询的问题还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的技术领域,随着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村综合改革的逐渐深化,农民咨询范围的不断扩大,对热线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来热线咨询的问题范围逐渐扩展,不再局限于生产技术,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农资打假、新品种推荐、农产品市场信息等,还有很多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咨询,比如土地流转、外来务农人员子女上学等,而且随着热线认知度的提升,热线接到更多投诉举报类电话,这些新问题给热线带来很大的挑战。

  热线成立之初,曾作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准确及时,满意为止”的服务承诺,为实现这一承诺,热线不断开拓思路,调整专家队伍,寻求外部合作,以满足服务需要,使热线的功能从科技支撑到综合服务。

15年来,热线服务总量达5757307人次,其中咨询服务总量173665人次,包括电话咨询145708人次;“农民一点通”视频电话咨询10870人次;网上提问4260人次;其他渠道咨询12827人次。组织下乡进社区活动1275场次,现场直接服务86053人次,发放科普资料432774份;发送科技服务短信5032476条。

 “12316”热线作为享誉全国的响亮品牌,已成为农民直通专家的解忧线、直通市场的中继线、直通政府的连心线。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进村入户,让农民得以同步踏上“三农”信息的高速路,搭上了连接市场的“直通车”,登上农村“双创”的好平台。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