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一招一式 >> 正文

访谈 | 田伯平解读乡村振兴与农业品牌建设

日期 : 2023年01月18日 来源 : 人民网-江苏频道点击 :

通过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各方的共同努力,江苏大地之上涌现出来很多新品味、新品种的农副产品,那如何更好地去拓宽渠道,同时打造品牌,使得这些农副产品让百姓们更愿意去买,也更容易买到?能够造福更多的农户,让农村面貌改变更快一些?带着这些问题,请到了江苏省著名经济学者——省社科院田伯平研究员。

主持人:田教授您好,这些年通过新科技的发展,您的餐桌之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田伯平:这些年,特别是农业科技的进展,使得我们餐桌上的品种丰富了很多。过去北京过冬就是土豆、大白菜,现在品种很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过去农产品季节性很强,现在比如说西红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这说明科技发展使得农副产品的生产比较充分,保障老百姓的餐桌有了很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餐桌上的变化其实也印证了乡村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您觉得乡村的变化,它的起始在哪里?

田伯平:这些年,特别是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荷塘比以前干净多了,有些村庄都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还有各种健身器材。从农业产业角度,我们也看到现在有很多大棚,还有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也有很多现代化的企业来运作,比如种蘑菇,过去是传统的方式,现在种蘑菇就像工厂一样,里面用空调恒温恒湿来生产,农业变成工业化生产的流程来做。

主持人:您提到的很多表象,好像和城市的很多运作模式类似。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化之间有什么区别吗?互相矛盾吗?

田伯平:乡村振兴应该是支持城市化、支持工业化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在经济学当中有一个定律叫李嘉图陷阱,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农业没有实现现代化,就会拖后腿。因为在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农村的原材料来作为工业的生产原料。另外,工业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要销到农村去,所以农村又是个大市场。这两块都有待于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村发展了,农民有收入了,成为城市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和消费者。那农副产品提高以后,能够为工业提供原材料,所以这是相辅相成的。

从我们国家的角度来讲,这个过程有一点差异。最近这几十年,我们走的是开放经济道路。很多的工业产品是以国外市场为消费者,还有很多是大进大出,就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这使得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同整个城市化发展有一定的脱节。农村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滞后于工业的发展。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一些落后的情况,但我们也发现,过去这几十年,沿海这些农村当中也有很多企业在从事一些工业化的生产。

田伯平: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曾经走过一条乡镇企业发展的路,我们称之为叫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很多地方,特别是苏南这些地少人多的地方,劳动力富裕的地方,通过办工厂来增加富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农村薄弱和农民经济增收的产业需求。但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就是说农业本身没有解决。

主持人:我们试着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但其实还是带来了问题,那今天我们在提乡村振兴的时候,乡村振兴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

田伯平:乡村振兴的含义本身应该是把农业作为一个主题去做。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过多偏向于村容村貌的改变,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个层面上还是比较薄弱。农村现代化,面貌改变是很重要的。现在的情况是,政府获得大量的资金对农村进行投入,进行改造。但是我们希望的现代化能够持久,面貌改变是要持久的,那就需要农业现代化,农村本身它需要有一个造血的机能,而不是简单的外部给一点财政的拨款,面貌改变一下就行了。

农民需要持久的盈利和致富,那就要靠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所产生出来的农副产品为基础,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这是比较关键的,现在来看相对薄弱。农村是多种形式,有个体的分散的,也有少数的一些龙头企业,整个农业化的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

农业产业体系应该包含几个方面,我们刚才讨论的只是一个生产系统。其实还应该有营销系统,推广系统。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城市的居民不知道哪些东西好。前一段时间在社科院里做溧水农产品推介会,很多农产品都很好,但我住在溧水都不知道这些,说明宣传和促销体系是很不够的。

主持人:像大米、白菜,怎么让这些非常大众化的东西能够让百姓去选择?

田伯平:农副产品有个特点就是基本的功能是一样的,口感可能不一样。但是作为面广量大的东西,老百姓的需求基本上都会偏向于一般,可能也有更高端的,比如五常大米,五常大米在全国可能知名度最高,但事实上,现在价格也不高了。为什么会这样?它的区别性很小。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品牌很难能够形成。一般来讲要形成品牌,它的特质性要非常强。这对农产品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主持人:类似于这种相对来说大众的,甚至价码上挑尽量适中的,这类农产品应该怎么去做?

田伯平:像这一类的话,它不是靠品牌的问题,而是靠推销平台、营销平台。我觉得这样的营销平台更多是要政府花力气在这上面。

在一些大众化的平台上,这些产品往往最后沦为了大众化的东西,甚至是沦为完全商业化的竞争,价格越低,销路越好,反而把这些优质的东西很难区别开来。所以我觉得农副产品推销方面,政府要下力气,尤其是要做好推广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可以让政府给予补贴。对农副产品补贴,国际上都是允许的。美国都是对农副产品、对农业进行补贴的。政府特别是经济比较薄弱地区的政府,补贴在这上面,是能够起到比较好的作用。

主持人:对于农户来说,我种了这类的产品,能够得到政府的补贴,我会有积极性。而对于百姓来说,政府让了一部分的价格,我愿意去尝试购买,而且慢慢地形成一些消费习惯,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田伯平:对于一些小众产品,特别是水果之类的,更强化它的特质,那这一方面可以更多用品牌来打造。比如说无锡水蜜桃,它的口感有明显的差异。那这种有差异化的特质性的东西,用品牌去做、加强品牌,甚至一定程度上提高它的价格。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平台去推荐,有政府背书能够加分。

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讲,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希望吃的农副产品是安全的,特别是对大众农产品,我们做一定的检测能够保证这个是好的。政府和企业,包括农民个体合作起来,能够把这个做好,使得乡村振兴不仅表面的村容村貌能够得到很多改观,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主持人:除了研究政策、补贴之外,政府还有什么工作可以做?

田伯平: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农村面广量大,有相当大量的是个体。如何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种植的科学水平、经营的营销水平。,这些需要带头人,但现在的问题是年轻人少,不太愿意回乡村,而留在农村的很多都是年纪大的,他们的知识层面和现代农业体系结构可能是不相兼容的。在这样情况下,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仍是关键。所以政府要做的不仅是搭建平台,其实最核心的是要培养人,要让一批能够有志于搞现代农业的人在农村舞台施展,这是最关键的。没有这样的人,条件再好,平台再好,还都是空的。

主持人:通过这个系列想告诉大家,乡村振兴不仅是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这些年村容村貌带来的冲击力已经很明显了。下一步之所以推荐这些农产品,强调食味江苏,在口味上,大家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些变化的时候,才可以证明我们的农副产品走出来了,农副产品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之后,乡村振兴才真正会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