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车田苗族乡:以乡村农业体系“算式”解“看天吃饭”难题 西红柿辣椒迎来29年最高价,亩产值双双突破三万元

日期 : 2024年11月26日 来源 : 桂林日报点击 :

村民前来售卖西红柿。

辣椒收购现场。

刘丁浩家今年西红柿丰收的同时,还迎来了29年最高价格。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伍丽 莫京霖 文/摄

进入7月以来,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农贸市场每天凌晨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四面八方的种植户们开着拖拉机,将满车的新鲜番茄、辣椒送到农贸市场,再发往全国各地。记者在农贸市场走访了解到,销售旺季,农贸市场单日收发西红柿45万斤、辣椒30万斤。“今年番茄价格最高超过了4元/斤,辣椒每斤最高价格超过了5元,都是29年来最高价,而且还供不应求。”在农贸市场从事收购生意多年的老周谈到如今的西红柿产业情况,笑得合不拢嘴。

“这几年西红柿每亩的产值基本稳定在两万元左右,今年价格最高,每亩产值最高超过三万元。”车田苗族乡黄龙村南地屯种植户刘丁浩告诉记者,现在大家对生活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以前农民一年到头只能赚个温饱,还要看天吃饭,所以苦得不得了。现在我们在家种田的感觉就像在上班。赚了钱,我们也开始享受生活了。”

其实,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产量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再加上农产品的商业属性不突出,综合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看天吃饭”。近年来,车田苗族乡深度剖析了辣椒、西红柿产业特性,通过现代化种植、集群运作以及高效市场流通等方式,让产业从种植到管理再到流向市场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

列好乡村农业产业体系“算式”,在求解“看天吃饭”难题的过程中,辣椒西红柿产业连续二十多年焕发着活力。

西红柿辣椒双双迎来29年最高价

清晨,南地屯种植户刘丁浩就来到田里从一层层青绿的西红柿中挑选已经成熟的果子。穿梭在两米多的西红柿藤架中,一股熟悉的草本清香扑鼻而来。“我们村种西红柿30年了,现在西红柿田里的味道还是年轻时的那个感觉。”刘丁浩告诉记者,他种植了5亩西红柿,采收季节只需要夫妻两个就能应付。“每天就采一次,一千多斤。西红柿个大,三四个就有一斤了,我们根本不用请人。摘好后就用拖拉机拉到农贸市场去卖。”

刘丁浩采摘的动作很麻利,记者还在地里“精挑细选”,他三两下就摘下来一盆。才采摘下来的西红柿,用手掌揩过一遍,便可直接食用。一口下去,西红柿的汁水在口中“流淌”,虽然不“起沙”,但有一种水果的口感,酸甜的滋味让人十分受用。

“西红柿还能采摘到打霜前。我种了5亩西红柿,整体收益能有十多万元。”在劳作的间隙,刘丁浩告诉记者,和别的农作物不同,西红柿的采摘周期比较长,所以一直以来都比较受种植户的欢迎。

刘丁浩的话也在以种圣女果闻名的黄宝村种植户管仕林口中得到了印证。“西红柿的价格本身波动不大,往年一直都维持在均价两块多,今年的价格是这29年来最好的了。我家一亩地的收益,能比去年多出五六千元。”

和西红柿一样,车田苗族乡今年的辣椒价格也迎来了29年之“最”。在黄龙村种植户杨树林的辣椒地里,记者看到,一根根碧绿的辣椒密集地垂挂在枝头,在阳光照射下还反射着油脂一样的光彩。

“因为我们这里的土质呈微酸性,所以种出来的辣椒比较辣,而且香。现在我们家里请客吃饭,辣椒炒鸡蛋比肉还抢手。”杨树林告诉记者,他种植的“八号椒”今年的价格区间在5—9.6元/公斤,较往年成倍增长。

“我们黄龙村辣椒、西红柿种植面积将近千亩。我粗略统计了一下,黄龙村今年全村西红柿产值能有900多万元,辣椒产值能有500多万元。而且,现在村民赚钱再也不是‘看天吃饭’,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让种植户有了底气。”资源县农业农村局派驻黄龙村第一书记谢显烽说。

“现在大家来卖西红柿和辣椒,坐在拖拉机上没有一个不是笑呵呵的。他们能赚钱,就意味着我们也能赚钱,所以今年整个行业都很景气。我这里还只是农贸市场174家店面中的一家,每天也要走几十吨货。”收购商老周告诉记者。

农村产业体系“算式”解答“看天吃饭”难题

“过去种西红柿比较‘原始’,纯粹是口口相传的经验,产量不算太高,品质也上不去。所以中途很多人放弃种西红柿,选择外出打工。”刘丁浩告诉记者,2018年村子里开始推广避雨栽培技术。“政府帮我们解决建棚子的费用。我还记得那一年搭了棚子的西红柿市场价就要贵一块多钱。”

记者注意到,刘丁浩的种植地里,不仅有雨棚还有滴灌、粘虫黄板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而这种景象在车田已经成为常态。

“西红柿怕雨,被雨水淋过以后容易开裂、长斑,所以肯定会影响价格的。经过我们不断科普和培训,现在村民已经掌握了一套相当成熟的科学种植技巧,从源头上解决了农产品因自身原因影响市场价格的情况出现。”谢显烽告诉记者,农产品流通还有一个巨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市场。

“以前农民散卖农产品,形不成规模,也占据不到市场主动。我们这里的老百姓交易频繁,所以很早就有一个农贸市场。现在,我们把农贸市场充分利用起来,将它规范化,并且打造成一个科学规范的交易集群,这也是辣椒、西红柿价格稳定且持续见涨的一个因素。”车田苗族乡乡长潘建说。

在刘丁浩看来,“我们村前前后后试种了十几个番茄品种,每年都有可能变化。这些变化信息,我们基本上可以在市场里就获得了”。

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产量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再加上农产品的商业属性不突出,综合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看天吃饭”。

记者了解到,车田苗族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保障西红柿、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0亩左右,其中西红柿约7000亩,辣椒约8000亩。当前,西红柿和辣椒产业已经成为该乡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增加了新亮点。

“农业规模发展,一定不是个人的‘表演’。因此,我们大力推广实施‘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运作模式,成立西红柿、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34家、家庭农场13家,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提高产业发展抗风险能力,通过用工、流转土地、代种代养、提升种植技术、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等举措实现联农带农,带动全乡1.45万群众脱贫致富。”潘建说。

在村民、收购商和农技工作者看来,从解决可以种植,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包装,再到利用新兴传播工具将产品多渠道推出,车田苗族乡以现代农业体系的“算式”,解答了“看天吃饭”难题,取得了“1+1>2”的实际效果。

与此同时,车田苗族乡还大力打造西红柿、辣椒“精品”路线,与广西师范大学、中国邮政桂林分公司、桂林万禾等知名校企合作,共同建立西红柿、辣椒生产、流通示范基地3个,通过品种改良和选育,有效提升了西红柿和辣椒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引进了中国邮政‘邮乐网’电商平台,联合县供销社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拓宽西红柿、辣椒等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进一步提高了车田西红柿、辣椒品牌效益。”车田苗族乡党委书记程良博表示。该乡通过完善农贸市场贸易区、冷冻储存区、装卸配货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整合、优化市场门面174家,形成了生产、储备、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业发展格局。销售旺季,农贸市场单日收发西红柿45万斤、辣椒30万斤,提供零工岗位300余个。

农民“增收文章”越写越生动

“以前农民赚钱不容易,所以吃饱穿暖就是一辈子的追求。现在,我们的追求变了,拿我来说,我觉得现在自己就是在上一种很自由的‘班’,生活方式也和外面没有区别。”刘丁浩告诉记者,2005年以前,南地屯西红柿种植面积更大。“后来很多人外出打工了,不过现在慢慢也有人回来继续种植,说明在家乡发展产业也越来越吸引人了。”

正如刘丁浩所说的那样,车田苗族乡西红柿、辣椒产业的蓬勃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前景。2017年车田西红柿、车田辣椒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21年车田西红柿、车田辣椒入选“广西好嘢”农产品品牌目录。

农民增收,要靠产业。但增收文章的背后,还有产业发展的新改变。

“我们通过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等方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西红柿和辣椒品牌,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程良博说。

如今,两大传统产业产值将近2.5亿元,人均创收6000余元。

“在技术进步、政策扶持等多重利好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农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效益也实现了新的提升,这是一个新思路,也是大家值得为之探索和努力的‘新赛道’。”程良博说。

□记者手记

打破“看天吃饭”从来都不单单是产业问题。

过去,“农村”一词,像是一座大山压在村民身上。“看天吃饭”也不过是一个缩影,对村民的困扰还有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等诸多因素。不过,产业发展或者产业怎么发展,应该是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所在。只有首先富裕起来,吃喝不愁,才会考虑生活质量,并且主动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裕”。

乡村振兴,既要打破“看天吃饭”,还要推翻传统概念上的“农村”大山。但如果乡村唤不回人、留不住人,那无疑会事倍功半。

在车田苗族乡采访期间,记者观察到,无论是种植户,还是收购商或者农技工作者,都对辣椒、西红柿产业抱有极大的希望和热情,这是一个产业健康与否的核心所在。此外,当地政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对这两个产业的规划和发展设计,也让产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实,从返乡题材网络视频的大量出现不难看出,当下人们对农村生活非常向往。这种现象,必然源自农村的生活、劳作条件变化让人不再想“逃离”,更多的是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车田苗族乡辣椒、西红柿产业让当地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同时也向愿意返乡的人提供了更为合适的产业平台。或许在这样的契机中,车田苗族乡不久之后就能重新看到热闹的“儿时”乡村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