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当前位置 : 首页 >> 宣传推介 >> 正文

向绿色农业强省迈进的“云南实践”

日期 : 2021年09月28日 9:30:52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独特的自然及生态条件,造就了云南农业的鲜明特色和多样化特点。可也正是这样的特点,让云南农业发展陷入了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困境。而今,这一切正随着“一县一业”深入推进悄然改变。请看——



       2017年,云南省昭通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50万吨、产值27.5亿元。或许你根本想象不到,这点“小成绩”可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累而成的。如果从昭通种下第一棵苹果树的时间算起,距今至少也有80年。“传统”一直是昭通苹果产业挥之不去的羁绊。

  2019年底,昭通苹果种植面积突破70万亩。这背后,既是规模的扩张,更有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嬗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方式退出舞台,新主体、大企业引领小农户连接大市场,设施化、标准化、绿色化成为主流。一抹“昭阳红”,闪亮大江南北。

  在云岭大地,像昭通苹果产业这样的改变也正发生在茶叶、花卉、水果、蔬菜、中药材、坚果、咖啡、肉牛等产业中,奏响了新时代、新理念、新格局背景下云南农业现代化的“变奏曲”。

  从多到精,从大到强,云南农业正在发生的变化既是量的提升,也是质的飞跃。它,立足优势,聚焦主业,找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发力点;它,改变了一家一户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引进、培育了一大批新主体,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借助现代技术力量,物联网、大数据、电商等,重新组合新平台,让产业发展搭乘数字化快车……

  一段时间以来,记者穿行在万亩果园、蔬菜基地、高山茶场、花卉园区……看到一个个崛起中的农业特色产业,犹如七彩霞光绚丽夺目,昭示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大幕正在开启。

  

  “一县一业”立足特色资源,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发力点,坚持精准发力,突出规模效应,稳步迈向“大产业”,这是云南农业由大变强的基础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5年1月、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为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

  多样性资源、高原特色农业,正中云南农业发展的“要害”。只有利用好这一优势,走出特色的路子,这张牌才能擦得亮,云南农业强起来才有希望。

  如何解题,考验着云南主政者的智慧。

  抓住症结,果断决策,高位推进,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决作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大抉择,并以推动“一县一业”为主要抓手。“一县一业”即每个县确定一个主导产业,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作为关键措施、途径、举措,找准当地农业产业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发力点。

  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多次强调,发展“一县一业”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是云南立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战略定位,也是推动云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重要步骤。省长王予波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培育大产业,做强大主体,对接大市场,打造大品牌,做大做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2019年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首批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个“一县一业”特色县,并给予20个示范县每县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连续支持3年,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这是在云南农业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手笔。

  昭通市昭阳区正是20个示范县之一。两年来,向“大产业”迈进的路子已清晰可见。数据显示,2019-2020年间,昭阳区苹果种植面积新增超过10万亩,并建成了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和全国最大的苹果加工冷链物流园,规模效应凸显。

  于昭通苹果产业而言,这是重塑“北有烟台,南有昭通”辉煌形象的关键一步;于云南农业产业而言,走“大产业”的路子,规模大是基础,但绝非“摊大饼”,而是匹配完善的产业链,并通过产业融合、品牌塑造,在解决规模化发展问题的同时,实现价值重构与溢出。

  而今,文山州文山市的三七、普洱市思茅区的有机茶、红河州开远市的鲜切花、曲靖市陆良县的蔬菜、昆明市寻甸县的肉牛、玉溪市新平县的冰糖橙……这些云岭大地上的特色产业正在迈上更高的台阶,基于此发展起来的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也日渐火热,“大产业”雏形初现。

  

  “一县一业”依靠实力雄厚的“新主体”,以此加快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助推高原特色产业弯道超车,这是云南农业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

  “一县一业”绝不是确定主导产业闷声搞发展那么简单,亦不是简单项目的排列组合,而是一项整体谋划的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有一个最关键的“主角”——“新主体”。何谓“新主体”,这里就是指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实力一流的农业企业。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谢晖认为:“基于云南农业发展现状,引进有品牌、有技术、有渠道的国内或世界一流企业,并培育本土优质企业,让他们共同参与、融入‘一县一业’发展,势必加速云南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连日来,记者走进生产车间,深入种植基地,对话企业负责人,认真地感受着这些一流企业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以及让云南农业发生的惊人变化。

  初秋的昭通市,半城苹果满城香。在昭阳区超越农业的万亩苹果种植基地,矮化密植的种植方式不仅能有效地提升苹果产量与品质,且便于机械化操作,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配套的防雹网还可以预防冰雹极端天气给苹果生产带来的灾害。

  在超越农业的分选车间,红彤彤的苹果在流水的带动下,沿着水槽缓缓前行,经过喷淋清洗、纯净水清洗、风干三道关口后,就进入了分选线上的核心部位——智能分选机。之后,每一个苹果的果径、着色、糖度等数据被记录进计算机,在程序的指令下,不同等级的苹果会依序进入包装线。

  超越农业负责人李炳伟告诉记者:“这条苹果分选线是集团凭借多年经验,不断改进而成的,是全球最先进的苹果分选线,分选能力每小时可达到20吨。”

  这个“新主体”为昭通苹果产业带来的变化还远远不止这些,观念的转变、技术的改良、竞争力的提升、收益的提高,既是苹果产业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直观体现,也是积蓄力量、完成弯道超车的重要动力。

  纵观领跑云南农业的“新主体”,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市场,并集聚了庞大的小农户,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将小农户与大市场串联了,破解了云南一家一户的农业传统生产方式与大市场之间的天然矛盾。

  7、8月生产旺季的时候,曲靖市陆良县菜农收获的生菜、油麦菜等会源源不断地运送至灿林农业的净菜加工车间,经过分选、打冷后全程冷链进入浙江、广西、湖南,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陆良蔬菜有近七成供应粤港澳大湾区。记者与当地许多菜农聊天,他们都会自豪地说:“我家的菜可是供应粤港澳大湾区的。”

  

  “一县一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平台、电商平台等,实现内控品质、外拓渠道,扩大品牌效应,逐步向行业制高点迈进,这是云南农业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

  时至今日,大数据、物联网、电商等技术正在深入现代农业的“骨髓”,并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效益。云南农业产业要快步向前,实现由大到强,这些“新平台”是最好的“催化剂”。

  “做云花对接世界的窗口”,红河州开远市坚持这一精准定位,推进“一县一业”发展进程。目前,开远市花卉种植面积9.53万亩,其中鲜切花年产量5.97亿支。每天,都有大量的鲜切花走进国内、国际市场。

  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背后,离不开一颗智慧的“大脑”——开远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

  在开远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展示中心,开远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所有信息全部呈现在一面80平方米的LED显示屏上。目前,它已经实现了数字园区可视化展示,实现了对园区云花创新中心、非洲菊种植基地、家庭农场等花卉生长情况可视化智能控制等。

  这些“新平台”的组合作用一旦发挥出来,必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助推产业向行业制高点迈进。

  普洱市思茅区祖祥茶业的留样室,保存着近几年所有抽检的茶叶样品。祖祥茶业负责人董祖祥告诉记者,从进入车间的茶叶鲜叶开始,所有的种植、加工信息都会被记录在一串简单编号上。即使产品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地,消费者都能通过这串简单的编号追溯到源头。

  要赢得市场的认可、消费者的青睐,做优品质永远是基础,但也需要销售渠道与品牌的进一步赋能。

  近几年,思茅区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思茅有机茶”区域公用品牌,并发挥有机茶产业联盟与协会功能,积极开展省外推介会,帮助思茅有机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京东(普洱)数字经济产业园,运营负责人徐志敏回忆起2020年12月的思茅有机茶销售直播周,仍意犹未尽。他说:“短短一周时间,思茅有机茶销售收入突破500万元,‘思茅有机茶’品牌在电商平台知名度也大大提升。”

  未来,电商、直播平台将是思茅普洱茶向一流产业进军的主战场。

  

  “一县一业”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担稳兴边富民责任,加快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真正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这是云南农业由大变强的根本所在

  在“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作用下,2019年至2020年间,云南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重点产业综合产值保持年均16%的高速增长。2020年,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598.91亿元,首次进入全国十强。

  这些成绩,可以分解为下面的一组组云南农业由大到强进程中带动和增收数据。

  在昆明市寻甸县,从事肉牛产业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566个,带动周边农户12152农户,其中,建档立卡户7710户,户均增收1.2万元,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曲靖市陆良县,一二三产融合拉动了蔬菜种植、育苗、加工、包装、物流、农资、劳务等产业的发展,带动从事蔬菜全产业链的人数达20余万人;

  在红河州开远市,花卉产业发展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花农9500余户,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固利益联结机制农户7550户;

  ……

  农业强,农民富。云南推进“一县一业”两年多来,农业产业已经释放出了强大的增收动能。

  说起花卉产业发展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钱保兴最有发言权。他说:“如果没有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村里人过上现在的富裕生活还早着呢。”

  在陆良县芳华镇龙潭居委会,田地里,绿油油的生菜正努力生长。居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章树生告诉记者,村里露天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超过2000亩,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享受“保底+收益”分红,每年每亩不低于3000元。2020年底,龙潭居委会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

  在陆良县陆航设施蔬菜基地里,来大莫古镇自戛古村的杨红燕和同伴正忙碌着收获蔬菜。对于杨红艳来说,能在家门口务工赚钱是件很开心的事情,而且收入还不错,每月至少4000元。

  基地负责人李伟林说:“目前,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400多人,每月平均工资4300元左右。当地许多脱贫的群众,在基地的带动下,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1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