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统筹城乡激活“一池春水”

日期 : 2021年06月07日 15:1:56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统筹城乡激活“一池春水”

  

  农村公路施工现场。 朱孝荣 摄

  一汪东江水,是百万城乡居民的饮水之源,也是吸引无数游客的人间胜景。

  一条便民路,是瑶寨村民的出山通道,也是拓宽村民收入的产业之路。

  一座古民居,既是村民的安居之所,也是村民的增收平台。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湖南省资兴市,所行之处,感受最深的是:城里的便捷,农村也能享受;乡村的田园之美,城里人无限向往。

  近年来,资兴市委、市政府从统筹城乡环境同治入手,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工作机制,激活了全市乡村建设的“一池春水”,在城乡污水处理、供水一体化、城乡公路建设等方面让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

  在资兴市主要领导看来,要补齐乡村建设这条“短腿”,就要城乡规划建设“一盘棋”,给乡村的原生态嫁接现代文明,让乡村成为“风貌古朴、功能现代、城里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一汪东江水

  斩断入湖“污龙”,呵护饮水之源

  “一坝锁东江,高峡出平湖”。说起东江湖,资兴人的眼眸子里都放着光。东江湖是郴州市100余万人口的集中水源地,也是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水源,湘江每遇严重污染、季节性枯水,东江湖便临危受命“补水”。

  位于资兴市中南部的东江湖,同时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

  然而,多年前,东江湖也因生产生活污水肆意流入而变得满目疮痍。1986年,东江水库关闸蓄水。不少库区移民举家搬迁,为尽快安定、致富,政府鼓励移民建网箱养鱼、建猪舍养猪,出现了“万口网箱下东江、万幢猪舍平地起”的壮观场面,随着养殖户越来越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当时,沿湖的生猪养殖场形成了点多面广的分布局面,产生的污水浓度高,养殖户又没有处理能力,对东江湖水质影响很大。

  为保障东江湖的水质安全和库区生态,近年来资兴一面掐断污染源头,及时启动了保护性退出水面网箱养殖,以及东江湖流域禁养区规模化畜禽养殖退养工作;一面实行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运行一体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理,东江湖畔重现生机。现如今初夏时节的环湖公路,游人如织。曾经的养鱼、养猪大户曾立志转型成为了“半岛渔村”农家乐的老板。

  “以前养殖、生活污水随意流入湖里,现在每家每户生活污水都要接入污水集中管网,一户不漏。”曾立志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他在家单独安装了一个前置油水分离器,通过分离器初步处理后再将污水排入集中管网。

  目前,资兴在环东江湖共建设了11个污水处理厂,组建资兴市污水处理中心,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对城乡污水处理厂从建设到运行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流程负责,城乡污水厂均实现规范化运营。

  城乡统一处理污水的同时,资兴也在致力于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曾经的北乡片,因历史原因,一直喝不上干净水。

  随着北乡片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启动,在建日供水5000吨的半垄水厂,与城区东江水厂互为备用水源,将一举解决北部乡镇8万农村人口的安全供水问题。

  在东江水厂的中央控制室,整个水厂的运行情况全部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农村安全饮水水质检测中心每天在水源进出口取样,浊度、余氯等各项指标达标后方能进入千家万户。

  

  一条民生路

  拉通出山通道,拓宽致富之路

  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小长假,回龙山瑶族自治乡二峰村迎来了一个客流小高峰。家住回龙山山腰的民宿主人赵利兵,每天为招呼客人忙得不亦乐乎。

  “多亏路修好了,要不谁到这山里来!”看到村里如今的热闹,老一辈村民感慨万千。

  二峰村是资兴市一个偏远的山区瑶寨。上世纪90年代,村里只有“羊肠小道”,还是村民一步一脚走出来的。从村部到乡里赶集要走四五个小时。农户想到集市上卖点农产品,得夜里12点打着火把赶到集市,卖完东西,到家早的也要到晚上八九点。

  村民居住分散,遍布每个山沟,即使不出村,村里要开个会,每家每户通知到位,也要一个星期。

  坐落在回龙山下的二峰村,有2万多亩山林,山上多楠竹,尤其是二峰片,人均有10余亩竹林。没有路,村民就没有出路,楠竹只能一根一根背下山。

  1996年,上任二峰村支部书记的邓爱民凭着一股子拼劲,走进每家每户,发动村民靠自己开出一条路。

  没有测量工具,村民用土办法,拿3米长的木棒自制水平尺;没钱买炸药,村干部自发凑钱;没有挖机,每家每户自觉出劳力,小到15岁老至70岁的村民纷纷加入。苦干三年,没日没夜,最终,二峰村民挖出一条9.8公里长、3.5米宽的出村路。

  曾经自己开路,现在政府修路。2018年,资兴对二峰村的出村公路进行了提质改造,水泥路路面拓宽到了6米,农产品出山、游客进山不再难。

  年轻的二峰村党支部书记赵春梅告诉记者,现在竹子再也不会“困”在山里了,外地老板自己上门,一车车往山下运。村民闲下来的功夫,冬天挖冬笋,一天挣一百多块,春天挖春笋,制作加工成玉兰片,远销全国各地。路好走了,游客多了,村里的民宿、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

  “乡村振兴,从‘路’出发。”资兴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资兴将逐步实现乡镇通三级公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和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把百姓身边的路打造成“产业路”“致富路”。

  

  一座古民居

  保护古风古韵,留住质朴乡愁

  乡村建设要城乡一体化,又要城乡“不一样”。走进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兴宁镇岭脚村,一座古民居、一口古井、一棵花香四溢的古树让人感受到与城里不一样的宁静与惬意。

  沿着古老的青石板路,记者来到村民李迎春家。“以前的房子破旧不堪,外面刮风下雨,家里就漏小雨,危房改造帮我修缮加固,让我们一家能够住得安心。”李迎春告诉记者。

  飞檐翘角,木雕石刻,这是一座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古民居,李迎春祖上在这里居住了近300年。像这样的古民居,岭脚村有4座,共有56户居民住在里头。

  由于古民居年久失修,不仅生活不便,还存在安全隐患。

  如何既解决村民安全住房问题,又保护好古民居,留住乡村文化之魂?资兴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包括岭脚村在内的多个古村落都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根据“修旧如旧”原则,对古民居进行加固、修缮,对于没有条件或者不愿搬出古民居的村落,在古民居内部,配备了现代厨卫等改善居住的生活设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而对于村里有条件、村民有意愿搬出古民居的村落,选择适宜的地点进行集中居住。

  着眼于长远,岭脚村还对古民居周边违建的猪栏、旱厕、土坯房进行“拆危拆旧”。现在的岭脚村,古风古韵犹存,村民生活自在。下一步,村里将深挖更多的传统文化,对接东江湖景区,发展古村落旅游。

  不搬,居住改善;搬走,有业可营。在三都镇流华湾村,共有400余间房子建于明代的老房子,距今约600多年历史。

  “刚刚一群澳大利亚的客人买走了我亲手晾晒的桃胶。”今年67岁的黄美丽告诉记者,儿子、儿媳即将搬进村里集中修建的新居,而她则舍不得这老宅子,所以,仍选择在老屋门口摆个小摊,售卖自家生产的农产品、土特产,一天能挣100来块钱。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1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