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一盏恩施茶 四海酬知音

日期 : 2021年06月07日 14:53:40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喝了这杯茶,就像感受到湖北的春天。”日前,中国外交部和湖北省政府在外交部南楼蓝厅再次举行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以利川红、恩施玉露、赤壁青砖茶“一红一绿一黑”为代表的湖北茶叶产品集体亮相,多名外宾为“茶香”驻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副代表郑道端起一杯恩施玉露,品尝后赞不绝口。

  恩施玉露主产于鄂西南武陵山茶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湖北省政府的支持下,以恩施州为主,成功申报湖北鄂西南武陵山茶产业集群项目,并将恩施市等地纳入茶叶特优区建设。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从家族世袭传承走向社会传承

  恩施玉露自创制之时就兼具传承与创新。据考证,该茶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茶商蓝耀尚在今恩施市芭蕉乡所创,其采用的蒸青古法工艺源于唐朝,制作过程延续陆羽《茶经》所载“蒸之”“焙之”工艺进行制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仅改团、饼茶为散茶,还独树一帜创制了针形茶,其产品紧圆、挺直、色绿,温润如玉,故最初称“玉绿”。

  “玉绿”茶的诞生让恩施蓝氏家族迅速成为当地的富户,为提高茶叶生产品质,蓝氏家族逐茶而居,200多年间,将其定为“口口相授”的家传绝技。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家族传承逐渐走向社会传承。1939年,中国茶叶公司恩施实验茶厂庆阳分厂厂长、湖南人杨润之发现并改进了“玉绿”制作技艺,与当地人沟通时因语言差异将茶名误称“玉露”,遂以“玉露”定名。后杨润之自建茶厂,专业生产恩施玉露,为扩大生产规模,广招学徒,增加产量,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由此传开。

  作为中国现今极少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由于千百年来文化积淀、技艺传承,恩施玉露的制作工艺、成品茶外观和冲泡方式都极具个性。其制作工艺分为蒸青、揉捻、铲毛火、整形上光等多道工序,其中,蒸青工艺为恩施玉露特有,相比于烘青、炒青等,蒸青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茶叶中的营养物质。

  经过恩施一代代茶人的努力,恩施玉露逐渐在海内外市场站稳脚跟,尤其是近几年,恩施玉露茶的产量增长很快,鲜叶收购价格屡创新高。恩施玉露茶产业协会会长张文旗介绍,协会在规范“恩施玉露”地理标志商标使用、制定操作流程标准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走出去”方面,从茶产业的技术设备层面,与日本等国家一直有一些交流合作,开展国际化业务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传统制茶技艺形成理论体系并对外传播

  恩施州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神秘的北纬30度线穿越全境,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物资源、壮美的奇山秀水,让恩施州享有“世界硒都”“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中国旅游新发现”等美誉。

  恩施茶园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多建立在林间坡地和沟底溪旁,基本做到了园外造林,林中有茶、茶中有林,为茶园病虫害的防控和茶叶品质的保证提供了有利条件。且茶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其中采茶用工约占90%左右,这一工种老弱妇幼均可参与。如今,茶产业已成为恩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精准扶贫的先锋产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表示,茶产业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恩施的生动实践,恩施全州上下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断探索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的有效路径,加快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走出一条具有恩施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红利。

  恩施州州长刘芳震表示,茶业是恩施州的特色优势产业,更是富民主导产业,茶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关系到脱贫攻坚巩固和乡村振兴大局。要努力将“恩施玉露”等品牌做大做强,做好茶旅、农旅融合大文章,推动恩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申报备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以让恩施玉露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得到认证,底蕴更加深厚,品牌效益更加凸显,茶农和茶企增收。”恩施市农业农村局特产中心主任何远军介绍,2020年,恩施市茶叶基地总面积38.05万亩,投产茶园33.5万亩,为全市31.2万茶农人均提供收入7800元。在茶园新建和改造过程中,注重选择恩施玉露适制品种、适制恩施玉露的茶园达25万亩。

  “恩施玉露茶制作技术易懂易学,产品附加值高,便于大范围推广。这样既有利于玉露技艺的传承,更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恩施玉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说,只要还有能力,他就会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传承下去。

  经过60多年茶产业实践总结,在恩施农校任茶学教师的杨胜伟专注致力于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教学推广,出版《恩施玉露》等专著,退休20多年,只要有需要,他总会出现在推广恩施玉露的第一线。通过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进行统一规范和标准化梳理,形成了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理论体系并对外传播,为技艺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文化因茶而厚重

  恩施州是我国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唐代起就是著名的“贡茶”产区。恩施州委农办主任、州农业农村局局长汪云介绍,近年来,恩施州全力打造“恩施硒茶”州域公用品牌,重点培育利川红、恩施玉露这“一红一绿”两大产品品牌,不断提升恩施硒茶品牌知名度和产业影响力。特别是2018年4月28日,利川红和恩施玉露成为武汉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后,把恩施茶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向了新的高度,带来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喜局面。

  5月10日,在恩施地标硒都茶城,恩施本土首家“一红一绿”新茶饮店开业,与传统茶室不同的是,该店将传统茶文化与新式茶饮融合,除了茶饮品,还联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结合恩施硒茶特色,推出牙膏、口红等含茶衍生品。

  “文化是茶的灵魂,以茶为媒,恩施玉露频频代表湖北出镜,发挥了文化名片作用。”多次参加湖北重大外事交流活动,向全国、全世界推介恩施硒茶的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硒茶学院院长何洁向记者介绍,“作为非遗传承人,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恩施玉露,我觉得特别自豪!”

  恩施玉露成品外形挺直如松针,色泽翠绿如玉,要打出名声,必须探索与之相配的冲泡技艺。为了寻求恰到好处的泡茶力度,作为国家一级茶艺师的何洁花了12年,经过反复试验发现,85摄氏度水温下,采用先注水再投茶的上投法泡茶方式最为合适。“手上连续脱几层皮、长几层老茧,是常有的事。在140摄氏度左右的炉子前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也是生活中的常态。”何洁说。

  “茶人,是茶文化交流的微观主体,文化底蕴深厚、爱茶敬茶、以身事茶的资深茶人群体对茶文化传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湖北省政府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孙军认为,要结合风俗民情,尝试建立一种集互动参与、茶艺演示及演练、茶艺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全新体验式交流模式,丰富茶艺文化内涵,加强茶文化交流国际性复合人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茶艺师语言能力的提升。

  恩施是多民族聚居区,恩施玉露深厚的茶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水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恩施地域特色文化。

  “目前,恩施州正开展茶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活动,使悠久的茶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和发扬光大。”恩施州农业农村局经作科科长胡兴明介绍,5月前后,恩施州的“国际茶日”相关活动安排满了,已启动恩施硒茶致敬英雄城市品茗周活动,组团参加武汉茶博会、杭州茶博会,继续举办恩施硒茶斗茶赛暨茶叶职业技能大赛。

  “目前,恩施全州茶叶基地面积180万亩,产量13万吨,综合产值170亿元,恩施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茶基地和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围2019年度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茶产业已成为恩施州的第一大富民产业、健康产业和生态产业。”恩施州委副书记夏锡璠表示,全州将继续坚持“品牌引领、绿色发展”的思路,实施质量立茶、科技兴茶、品牌强茶战略,形成了茶园生态环境好、茶叶自然品质好、茶文化传承保护好、茶产业发展前景好的发展格局,让恩施硒茶香飘海内外。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1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