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打好特色“组合拳”做好职教“排头兵

日期 : 2021年06月04日 9:40:12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打好特色“组合拳”做好职教“排头兵”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果树教师吴琼,在重庆市级深度贫困村为高职扩招学生进行果树栽培实用技术的田间授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当前,我国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生,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高效、最基础的途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本期,我们刊发重庆、陕西、河北三地职业农民培训案例以飨读者。

  ——编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贫困山区要以生态环境为产业资本,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环境产生的价值。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现代技能型农民,这就为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充分利用自身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派出169名教师直接参与的帮扶战队“教授战队”,个个都是“田保姆”“禽保姆”,画好学院与地方发展的“同心圆”,把扶贫论文写在农家小院、扶贫车间和田间地头。

  经过5年结对帮扶,学院于2020年顺利完成重庆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巫溪县天元乡新华村和万春村,土城镇土城社区和红池坝镇的帮扶任务,帮扶395户贫困户,1422人脱贫,帮扶地区产业稳定发展,铺就一条条脱贫之路、富裕之路、小康之路。

  

  车间扶贫——

  天元乡的“腊肉革命”

  位于大宁河上游的巫溪县天元乡是重庆市的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山大地贫,当地有“九山一水”的俗称。

  教师谭鹏昊2018年被选派到万春村做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村里土地瘠薄,交通闭塞。谭鹏昊用一个多月走访完全村307户家庭,发现万春村农产品交易量几乎为零,老百姓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但万春村虽然产业发展薄弱,生态环境却十分优越,因此猪肉品质很好。农户家中的猪养大后就做成腊肉满足家庭一年的需求。

  “何不办个腊肉加工厂,将优质农产品转变为商品销售,让老百姓增收?”谭鹏昊动起了脑筋。

  “办加工厂?搞得成不?”“得不得亏哟?”在腊肉加工厂筹备前期,当地干部群众缺乏信心。在谭鹏昊的带动下,村干部入股和贫困户用猪入股筹集65万元启动资金,当年即生产腊肉、香肠约3万斤,产值120万元;股民分红34万元,54户平均增收6300元,带动39家贫困户脱贫。

  村民尝到了甜头,纷纷要求入股。2019年,村里扩建1700平方米标准化生产车间,吸纳101户农户入股(其中贫困户61户),股金135万元,“以猪入股”的贫困户13户;带动500余户发展养殖,安排当地村民务工760余人次,年产5万公斤腊制品,销售600余万元,纯利润148万元,实现全村脱贫摘帽,万春腊肉加工扶贫车间被巫溪县认定为“扶贫龙头企业”。

  不仅如此,两年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老师们还在天元乡推广了“低架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的生猪集中养殖技术,帮助村民改造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养猪场3个,带动农户散养生猪5000头;并完善了“猪粪收集—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立体农业循环链,腊肉生产配方、低盐腌制和熏制腊肉技术等;搭建了“三峡绿色农业电商服务平台”,创新“智慧+服务”销售“微腊肉”,形成了“学校全程技术指导、家庭农场负责生态种养、农业企业负责加工和销售、乡政府负责基础设施投入”的腊肉产业机制。

  

  稻渔共生——

  打造绿色产业和“稻渔双收”

  “周老师,水里的鱼有些?该怎么办才好?”4月28日,大林村村民黄清平手拿手机,对着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正在“田间微课”线上讲课的周亚老师咨询。

  黄清平原是大林村的一户贫困户,在学院“稻渔共生”项目的帮扶下,养了5亩稻渔,一年可收入上万元。遇到技术问题,他可以打开“田间微课”公众号,在田间、圈舍、院坝等任何地方视频学习和请教老师,方便得很。

  学院扶贫工作队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决定开展“稻渔共生”项目——鲤鱼有掘食习性,可有效疏松稻田土壤,同时可采食田间害虫,控制杂草生长;鱼的排泄物又可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肥。一条以生态发展为理念,生产绿色稻谷和生态鱼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就此铺张开来。

  “‘稻渔共生’模式是传统稻田生产模式的创新升级,按照“开挖深凼宽沟、零化肥农药、投放规格鱼种、辅食配合饲料、当年稻渔双收的技术规范,每亩可产优质水稻400-500千克,田鱼50-75千克。”大林村村支书张文明介绍,目前大林村已形成500余亩的“稻渔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参与农户超120户,其中建卡贫困户达83户,每亩稻田增收2000元以上。

  “零化肥+零农药”,在传统稻田生产的基础上,每年每亩稻田还可减施化肥50千克,同时零施用农药可示范带动改善三峡库区面源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业”和“稻渔双收”。

  如今,学校注册“三峡职院稻田鱼”“三峡稻鱼米”2个商标,并在梁平建立了重庆市首个标准化稻渔试验基地,分别在万州、云阳、忠县等地建立了三峡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所在区域发展三峡稻渔综合种养产业1万亩,年产值5250万元。

  不仅如此,学校还派出“谷保姆”“鱼保姆”,20多名以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为主的专任教师,组成“智慧稻渔”产业扶贫创新团队,送种养综合技术入户,当“禽保姆”“果保姆”。

  “在万州、云阳、开州等区县,科技人员、教授等会不定期指导养猪技术、脆红李栽培技术、核桃栽培技术,目前已培养稻鱼产业致富带头人94人,职业农民200人,培育带领贫困户创收的‘土秀才’和‘乡创客’。”周亚介绍。

  

  乡村振兴学院——

  村民家门口上大学

  粮食猪皮糙肉厚,腌制时需要按摩,盐才能渗透到肉里;刚杀的生猪,要冷藏排酸24小时,降温到0-4℃再腌制……除了派科技人员、教授到田间地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食品类专业高职扩招大专学历班在天元乡正式开班。43名平均年龄30.8岁的学生,在家门口分别学习食品加工、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

  “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在家门口上了大学!”新田村的村主任刘明是班上的“新学员”。

  “新田村海拔高,适合发展中药材产业。”刘明说,目前新田村的独活育苗已发展到400余亩,商品独活发展到1000多亩。但种植独活有很多“讲究”。这不,新田村的3名村干部一起报名参加了高职扩招生班,“依靠科学种地,才能在石头缝里‘刨’出小康。”

  “精准脱贫,人才是关键。”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校长赵福奎称,学院根据天元乡9个村的产业发展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把“学校”开设在天元乡的田间地头,不但教农民种养技术,也传递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

  如今,学院创新推出与天元乡腊肉产业相适应的“学历证书+兽医员+农技员”制度,开发出以“AVR互动教学资源、活页式工作手册、AVR智慧教学系统”为主要形式的《腊肉加工技术》《生猪生产技术》等培训课程,打造能移动的“智慧教室”,提升农业技术,很受老百姓欢迎。

  “教授讲的养猪六字诀厉害。”天元乡贫困户戚发富说,“现在懂养殖防瘟技术,又有腊肉加工厂,价格也好,一定会把去年的损失补回来。”

  记者了解到,目前,学院充分先后在万州区白土镇、大周镇、龙驹镇,同鑫农业公司,巫溪县天元乡,云阳县双土镇建立6个乡村振兴学院分院。

  天元乡党委书记林永告诉记者,重庆三峡职业学院30多名教师进入万春村共建“腊肉学院”,实行定点定向招生,开设“院坝课堂”,办培训班12次/年以上,传授“饲料种植、生猪养殖、腊肉加工、电商销售”等方面的实用技能,使村民掌握高品质生态腊肉生产系列技术。在完成3年的课程并修满学分后,他们可以和在校高职生一样拿到大专文凭。有了科学的生产方法,万春村的腊肉品质也越来越好,2020年万春村销售香肠腊肉9万多斤,销售额53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6.3万元,全村农户通过生猪养殖、就业、分红实现户均增收1万余元。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1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