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节粮减损新机制

日期 : 2021年06月04日 9:34:39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我国是人口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长期面临着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粮食生产连续17年丰收,尤其是最近6年产量都超过了1.3万亿斤,充分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战略目标。但也要看到,粮食损失浪费数量惊人,存在于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受收割方式、收割精度、机手经验、收获时节把握等因素影响,全国小麦、玉米、水稻收获环节的平均损失率分别为2.43%、2.74%、3.02%。由于装卸运输方式落后、多次转运装卸,流通环节损失率每年达5%以上。受加工程度和技术水平约束,加工环节损失率达4.7%。在储备环节,大体分为粮仓储粮和农户自储粮两种。粮仓储粮损失原因可概括为仓储设施老化陈旧、仓储设施不足、仓容缺口大以及粮库轮换等几个方面。在实行的三级粮食储备制度中,不同性质企业的粮库损失率差异明显:以中储粮为代表的中央储备损失最低,为0.1%-0.5%;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损失通常超过1%;私营企业和个体粮食经营者的储粮损失一般在5%以上。而农户由于设施简陋,缺乏科学储粮知识和技术,损失率高达8%-10%。在消费环节,综合餐饮行业浪费、食堂餐饮浪费、个人家庭餐饮浪费三项估算,全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不低于5.2%,可养活2.5亿-3亿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我国整体物质条件大幅提升,但不少中西部农村的老百姓刚刚脱贫,收入还不算太高,所以过“苦日子”的作风不能丢,“节约粮食光荣,浪费食物可耻”的意识不能忘。节粮止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其战略性,又要从技术上、机制上有创新、求突破,抓好各环节粮食减损工作。加强粮食节约、反对粮食浪费,不仅有利于保障粮食供应安全,更有利于建立全民参与、协调推进的节粮减损新机制。

  

  强化对节粮减损重要性的认识

  据统计,我国生产1公斤粮食约耗费1吨水,生产18公斤粮食就消耗1公斤化肥,资源要素紧缺对粮食生产约束日益突出。同时,粮食消费需求随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刚性增长,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加之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给全世界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节粮减损势在必行。为此,不仅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还要注意粮食产后治理,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抑制不合理的粮食需求。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节粮减损就是发展、就是增长的理念,从战略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工作,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抓出节粮成效。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明确节约粮食和降低损耗急需解决的瓶颈制约问题,集聚粮食产业优势科研团队,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系统集成,加快粮食科技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加快实施“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等一批重大粮食科技项目和工程,为降低粮食损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装备支撑,促进粮食科技成果在节粮减损工作上的转化和推广应用。针对粮食收获,尽快提升国产农机质量水平,加强低损高效收获机械研制,提高机械收获匹配度和质量水平。针对收纳、中转、储备等不同功能需求,优化仓型设计和储粮“四合一”技术应用,因地制宜推广使用新仓型,全面推广物理和生物杀虫防霉、气调储粮、智能粮情监测、智能通风、节能低碳烘干等绿色生态智能储粮技术,提高仓储管理水平,降低粮食品质下降速度。针对粮食运输,打通“北粮南运”各通道和节点,加快攻关多式联运物流衔接技术的研发应用,大力推广专用散粮汽车、内河船舶等新型专用运输工具和散粮、成品粮集装箱(袋)等集装单元化运输装备及配套专用装卸装备技术;积极推进粮食物流环节自动监测、优化调度和智能追溯等技术应用,千方百计提高粮食运输效率,降低粮食漏损。

  

  宣传引导树立健康的消费习惯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弘扬节粮爱粮传统美德,营造节约光荣的氛围,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当前全球粮食严峻形势、国家粮食政策法规、节约粮食和食品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形成反对浪费粮食的强大声势。以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食堂为基点,积极推行简餐和标准化饮食,建立食堂用餐人员登记制度,实施动态管理,专人负责食堂巡视检查,对浪费行为批评教育,带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消费习惯,最终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为。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1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