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一技在手 倚技而业
日期 : 2021年06月28日 10:5:51来源 : 农民日报
2020年,山西针对农民培训推出了小麦、玉米、水果等20个农业生产技能评价地方标准,建立起以实践操作为核心的技能评价模式,形成“培训-评价-颁证”工作机制,使农民技能培训有了大纲,促进了高素质农民队伍的打造。去年,山西培训高素质农民5.4万人,评价颁证5万人。
今年5月初,山西召开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推进会,今年计划培训包括10万脱贫劳动力在内的25万农民,持证20万人。会议还为“百家田间学校”授牌,为“百名金牌教师”颁奖,为“百佳农民”颁证。
在标准出台和培训载体搭建的路径下,山西正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为农民增技能、树信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赋能。
从经验生产转向技能增收
技术的推广应用体现在劳动者身上是技能的提升。2017年,山西省提出“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战略构想,规划从2018年到2022年连续5年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每年培训100万人,其中,高素质农民培训被列为重要任务。自此,“技能富民”战略在山西城乡开启。
“去年雨水虽少,开春时还遭遇了大旱,但是80亩玉米、20亩谷子用了膜侧播种技术,谷子颗粒饱满,玉米茎秆粗壮,产量不减反增,亩均增产100多公斤。”说起收成,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青圪塔村种粮户王艮山不再过多抱怨雨水少,而是对新技术赞不绝口。
通过参加朔城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从适宜当地生长条件的品种选择到实地观摩增苗、增重、抗旱、抗倒伏、抗早衰的生长效果,再到关键环节的施肥,王艮山学会了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创新的膜侧播种技术。
他将这项技术用到了田里,实现了玉米及杂粮的精量播种。经过培训,他也成了当地的种植能手。
从农业生产全过程、各环节的技能要求出发,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出台高素质农民生产技能评价标准,编制形成了玉米、小麦、水果、蔬菜、中药材、谷子、燕麦、油菜、牧草、猪、鸡、牛、羊等20个产业(专业)技能考核评价标准。
今年春耕,长子县将农民培训办到了田间地头,为农户现场演示旋耕、播种、施肥、除草、收获、入户等田间作业全程服务,推进集中连片农业托管。同时,由长子县国鹏种植专业合作社发起,长子县小蚯蚓种植专业合作社、长子县卓越智农田间服务队和长子县老佟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的以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为主营业务的联合社成立。
接下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将在原有20个生产技能评价标准基础上,再出台土地托管、农机操作等20个技能标准规范,为农民增技能,为农业添技术。
培训有载体 创业有支撑
农民培训,重在谁来领着农民学、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政策推动的同时,山西为农民搭建起培训载体。
技能培训开展后,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开展高素质农民“三百”评选活动,认定100所“高素质农民培训田间学校”,为农民提供实操训练、现场教学、提升实践技能的固定场所;从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各类院校的教师、各地乡土专家中推出100名“高素质农民培训金牌教师”;评选“百佳技能农民”,示范带动农民参加培训。
大同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被选为农民田间学校,承担着农民培训任务,从种子种苗、农资供应、生产示范、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全产业链培训服务。
青年农场主黄鑫于2012年成立了大同市南郊区双源食用菌农业专业合作社,因经营不善连续亏损。
通过参加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承担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他学习掌握了香菇种植技术,现在种植香菇50万袋,年产鲜菇150万斤,销售收入达400多万元,不仅合作社收入增加,也给周边村民提供菌棒和技术。
生产技术问题解决,销售问题迎面而来。合作社针对青年农场主和高素质农民开展了电商销售、农民经纪人培训。从针对农民的种养技术,针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到农产品营销,黄鑫的经营思路越拓越宽。
农业升级的背后是经营理念的转变。2021年,山西着重技能培训提质增效,将农业经理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家庭农场主、返乡创业青年列入重点培训对象,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资本运作、品牌创建、财务管理、生产组织、产品营销和风险防控等培训。
3年前,离任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村村主任的陈丙政开始直播卖农产品,不懂经营,关注度少,为此还折腾到太原、长治卖货。不懂发回单,他遭遇过3000多元的损失。
经过淘宝大学大同平城区培训基地承办的农民电商培训后,陈丙政懂得了打造场景,明白了产品需要契合市场需求。他把生产生活的原生形态搬进直播间,通过感人的生活经历,鲜活有趣的炕头热语,展现产品的生产流程,粉丝超过3万,成了“农民网红”,农产品销量一路攀升。
政府谋划,企社带动,学会电商经营的陈丙政摇身一变成为数字新农人。
“三转婆姨”变身巧手绣娘
上午9点,大同市云州区瓜园村村民董建春与姐妹来到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接受手工编织、红灯笼制作的技能培训。
下午5点,一天的培训结束,董建春掐着点接孩子放学。
“老师手把手教,学的同时还能挣钱,编一个筐能挣5元至10元。”她说。
之前,她们被称为围着锅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的“三转婆姨”。
2020年6月,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落地,发展以黄花菜为主、特色小杂粮为辅的产业链。产业用工解决了35名村民就地就业,但一大部分农村妇女仍然赋闲在家。
靶向施策,山西把种养加能手和能工巧匠列入高素质农民培训对象,开展生产决策、实用技术、工艺传承与挖掘等培训。
产业园提供场所和销售渠道,农业农村部门配备教师,课堂搬进了产业园,领着农民学、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如今,一天能挣100多元,像城里人一样朝九晚五打卡上班。”董建春说。
同时,劳动技能培训的开展也催生了坊城新村的新业态,手工编织、红灯笼制作、缝纫制衣等手工业得以发展,形成了一业兴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就业和产业融合下,瓜园村合作社成立了园沃合作社巧娘手工编织室,通过组织培训手工柳编技术,8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务工,每日可生产小型柳编制品300多件。一技在手,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正在告别“三转婆姨”,成为巧手绣娘。
网站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