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示范推广退化耕地治理综合技术,加强辐射引领带动作用让“薄地”变良田

日期 : 2021年06月28日 10:12:49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让“薄地”变良田

  

  在湖北省浠水县陈庙河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村民正进行水稻侧深施肥插秧。

  初夏的荆楚大地,土肥水润,农田一片忙碌。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汪岗镇的一处水田里,新插的稻秧葱绿喜人。这里本是一片土壤酸化地,水稻产量低下。近两年,经过综合治理,两季水稻产量增幅达13%以上,一跃变成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薄地”变“良田”的图景,离不开对退化耕地开展综合治理。近年来,耕地区域性不同程度的退化,正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退化耕地治理是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和质量红线的重要保障。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组织的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培训班暨全国退化耕地治理综合技术示范推广现场会在湖北省黄冈市举行。培训班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授课、分组研讨等方式,各省农田建设管理和耕地质量监测保护的负责人结合本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进行了交流和学习,讨论了下一步如何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和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

  

  采用综合防治技术 进行退化耕地治理

  “以前这片地耕层浅薄、土壤酸化、肥力较低。2020年推广了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经过治理,示范片的土壤酸碱值和有机质提高了。春马铃薯产量由2019年的每亩1500公斤提高到2020年的2000公斤以上,单季产值也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站在浠水县退化耕地治理(旱地)技术集成示范片的农田里,汪岗镇镇长吴晖自豪地介绍。

  退化耕地是指因人类开发利用不当,导致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出现加速下降现象与过程的耕地,主要表现在土壤肥力退化、耕地健康退化、农田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下降三个方面。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会民介绍,土壤酸化导致作物根系生长受损,品质下降,产量减少,土壤酸化本身具有快速性和普遍性,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形成了适合我省的7种主推技术模式。”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站长叶俊说,在土壤酸化治理上,强化了专家定点服务制度,明确5名专家对口联系5个酸化治理项目县。同时,积极探索现代先进设备应用,显著提高作业效率,且撒施均匀效果好,安全性高。

  “现在通过发展绿肥种植,加快畜禽粪污利用,用地养地结合,强化了治理的源头管控。力争到2025年,示范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5,耕地土壤酸碱值平均提高0.5,主要农作物产能明显提升。”叶俊补充道。

  退化耕地治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李荣认为,要推进综合治理,找准土壤酸化、盐碱等主要障碍因素,力争用3年时间初步探索形成适宜项目区的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重点突出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示范作用。推动专家组构建,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会同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成立退化耕地治理项目专家组,建立专家包片指导制度,保证每个项目县有包片专家,提供技术支撑与把关,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在2020年退化耕地治理试点基础上,继续做好200个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效果初现的综合示范区建设。

  

  推进监测网络建设 掌握耕地质量状况

  摸清耕地的质量状况,推进耕地质量监测评价这一基础性工作,可以更好地做好耕地质量保护工作。

  “耕地质量包括了土壤健康、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三个方面。”“耕地质量监测要看趋势,而耕地质量评价主要是看现状,两者是有明显区别。”“要抓好以县域为单位开展的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评价。”从基本概念、方法到具体要求和操作,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评价保护处处长任意为培训班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授课。学员一致表示,通过这次课程提升了对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对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

  “20世纪80年代,我省就开展了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建立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监测点。”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副站长王绪奎说,“早些年,通过监测发现土壤钾素缺乏,率先实施了‘增肥补钾工程’,有效地遏制了土壤钾素的下降,促进了耕地地力提升和养分平衡。”

  目前,江苏省建有轮作休耕区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点、土壤污染监测点等,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代表不同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牵头开展区域耕地质量调查评价,运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开发完善县域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推进长江中下游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任意表示,接下来要完善包含1个国家耕地质量监测中心、9个耕地质量区域分中心、221个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等全覆盖的国家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网络体系,统筹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体系与科研系统监测能力建设,形成“合纵连横”的监测网络。按照高标准农田“建成一块、评价一块、上图入库一块”的总体原则,逐项目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对比评价,试点开展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专项监测,持续推进黑土地耕地质量专项监测。

  

  依托高标准农田 提升耕地生产能力

  “陈庙河村大畈建设了万亩水田酸化改良示范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深耕松土、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经过综合治理,早晚两季水稻产量增幅达13%以上,这片水田已经成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汪岗镇党委书记邓爱萍说。

  培训班上,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陈章全强调,要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原则,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构建综合治理技术模式,提升耕地质量。

  “2020年,全省建设高标准农田66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通过质量监测,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和地力均有所提升。”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耕地质量监督评价处二级调研员冯彦平说到,下一步将围绕农业绿色发展,以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为主战场,统筹秸秆还田、退化耕地治理、深耕深松、休耕轮作等措施,确保耕地资源科学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现行全省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原则上每10万亩高标准农田应规划建设一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王绪奎介绍,耕地质量监测要努力实现智能化监测、远程监控和信息化管理,推动从单一监测向综合监测、从人工监测向智能监测的转变。江苏省将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推进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向综合化、自动化、高效化发展。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耕地质量监管处处长杨守正认为,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为平台,统筹实施生态廊道、酸化土壤治理、耕地质量监测点布设以及宜机化、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相关项目或措施,积极开展试验示范,集中建立全市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1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