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从“百万雄鸡下江南”到百业兴旺百村靓

日期 : 2021年06月10日 9:1:10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20世纪80年代初,思想解放的潮流奔涌向前,善思求变、敢为人先的海安农民自发组织起成千上万人的队伍,骑车驮鸡,渡船过江,抢占了上海、苏州等多个大中城市的活鸡交易市场。本报曾以《百万雄鸡下江南》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报道,引起全国性反响。

  时隔40年,江苏省海安市的“百万雄鸡”仍在,但养殖方式、经营方式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主导产业也由“一鸡独大”变成了“百业竞放”,农民谈起城市人的生活不再满眼羡慕,在村里,他们一样过上便捷的现代化生活。

  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说,农业农村的发展与进步是区域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标志和不竭动力。全市政策导向明确,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优先满足三农发展需要。尤其是机构改革以来,通过整合优化原农口各部门资源,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正快速被激活并澎湃迸发。

  

  夯实产业基础 打造特色高地

  行走在海安,“中国禽蛋之乡”“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河豚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等众多特色农业的宣传标牌不时可见。这是海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生动体现。

  产业强则农业强,产业兴则乡村兴。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何挖掘自身优势夯实产业基础,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海安有着自己的创新思考。海安市市长谭真说,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百万雄鸡下江南”到新世纪初的“名特优新进超市”,再到今天的“高质量多业态融合发展”,海安的农业发展始终坚持市场驱动、效益拉动、富民联动,不断促进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助推产业有特色、有规模、有后劲。

  目前,海安农业已形成现代禽蛋、高效蚕桑、优质稻米、生态水产、绿色蔬果五大特色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产业也正高歌猛进。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8.4%,优质食味稻种植占比超过95%,蛋禽规模养殖占比达99%,建设蚕业农场超200家,培育各类休闲农业项目162个。

  科技创新是海安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激励、扶持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科研体系,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海安已从养鸡卖蛋、栽桑养蚕等单一经营方式,升级为集良种繁育、科学种养、精深加工、市场开拓、资源综合利用等于一体,一二三产初步融合发展。全市现拥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9家,其中10家在省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5家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6家、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有1个;先后获评全国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试点县(市)和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

  “以前农户养鸡全家都上,一茬最多2000多只,现在一栋鸡舍一个人可饲养12万只,一天可产蛋11万枚。”“过去的蛋鸡养殖企业只卖蛋,如今可从鸡蛋中提取蛋黄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等高效活性物质,极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臧忠谈起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如数家珍。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富民惠民。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同时,海安市大力推广“龙头+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工厂+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形式,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专业化分工、一体化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2万元,居南通市县级之首。

  

  厚植人才沃土 提振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厚植人才沃土,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发展队伍至关重要。海安市委副书记张浩说,人才的发展力、创造力与贡献力直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全市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建设,创新条件,营造环境,不断塑造和激励各类人才包括广大农民,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

  近年来,海安市锁定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农业产业园”目标,梯次打造“一心四片”特色园区,在与中国农科院等12家科研院所建立产研平台的同时,专门为每个园区兴建了职业农民培训指导站。2020年,全市新增农业创业项目1815个,带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9%。

  在村级干部人才配备上,海安市持续从致富带头人、村优秀青年后备干部中培养和优选带富能力强、工作突出的人才充实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所有市委常委挂钩乡镇并担任“第一书记”,重点负责对村干部的传帮带。海安市还先后两次出台意见,对村干部实行职业化管理,规范并提高待遇。目前,全市在职村干部平均报酬达7.6万元/年。

  为了吸引更多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事业,海安市从去年起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回流”计划,推进干部回调、人才回引、能人回村。市财政对农业企业招引的柔性人才、在海安创新创业的高层次农业人才给予生活津贴和安家补助,对为海安服务的农技专家和科技镇长团、科技特派员给予适当补贴,打造起集聚三农人才的“强磁场”。

  韩宝福退休前在福建省工作,一次回乡探亲得知雅周镇建成万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考察后当即决定流转1000亩土地从事生态稻麦种植。从基础工程建设到搭建产学研平台,园区为韩宝福提供了全程精准化服务。感动于地方的营商环境,更因看到海安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势头,韩宝福女儿也主动放弃电视台记者工作,和父亲一起经营起基地。像韩宝福父女这样的农民在海安越来越多,“十三五”期间,全市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数同比增长了2.8倍,54人成为省乡土人才“三带”典型,34人获评市优秀乡土人才。

  

  升级基础设施 扮靓乡村“颜值”

  “原来,我们种地要看天,现在种地看手机就行,省时又省力。闲时约上好友到小游园下下棋、听听曲儿,很舒心!”胡集街道拥徐村18组村民张元建的手机里可以看到农田水含量、适宜的施药时间、作物预计成熟期等重要提示。

  物联网技术在大田的广泛应用,需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步推进。海安市副市长丁兴育介绍,近年来,全市整合各级财政资金6.74亿元,因村制宜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年规划,升级农田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林、路、电、技、管,确保建成一片、受益一方。全市已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智慧型高标准农田74.48万亩,实现稻麦年统计单产全省“十五连冠”,成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我们这儿不光田好看,村子里更好看!”西场镇爱凌村9组村民倪健说,过去村里铺的是砂石路,每逢刮风下雨就特别脏。现在不但户户通了水泥路,还装上了路灯;河道也干净,两岸绿树成荫。“因为环境好,我们村拿过两次大奖呢!”倪健高兴地说。

  延伸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内涵,海安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镇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投入12亿元推动农村改厕、垃圾分类处置、水环境整治、破落建筑整治等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210个行政村均建有人居环境示范点,各区镇、街道分别建有3至5平方公里的人居环境示范区域。海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继2019年度获省级评估第一等次后,2020年9月又率先通过省调度销号,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

  地处里下河地区的白甸镇,2020年新招引落户亿元项目3个、5亿元和10亿元项目各1个,一个装备制造新高地正在海安西北部崛起。“好的人居环境也是生产力!”白甸镇党委副书记崔君说,景美人和已成为白甸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海安由“海水永不扬波”之意而得名,但无论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海安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奋楫争先,用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谱写了一曲曲发展的凯歌。可以想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安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产业兴、百姓富、村庄美的三农隽美新画卷将会更加浓墨重彩、美丽动人!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1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