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当前位置 : 首页 >> 12316动态 >> 正文

产业振兴带动乡村“五彩”蝶变

日期 : 2021年05月13日 8:6:22来源 : 安徽日报点击 :

  抓住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名片

  5月的皖北平原,暖风送爽,丰收在望。

  在萧县孙圩子乡程蒋山村外的田野上,一眼看不到边的翠绿不是麦苗,而是长势茂盛的胡萝卜秧。种植大户陈磊承包了100多亩地,今年试种了春茬胡萝卜,眼瞅着胡萝卜即将丰收,陈磊心里欢喜。“胡萝卜一年种两茬,亩产1万多斤,尤其是春季这一茬,好卖得很,一块多钱一斤供不应求,亩均净利润三四千元。”拔下一根长长的胡萝卜,又大又肥,橙光闪闪,陈磊信心满满。

  孙圩子乡副乡长李凤告诉记者,当地有种植胡萝卜的传统,目前种植面积已超2万亩,已经形成了种植、加工、运输、餐饮等一条龙产业链。“我们最近组织村民到寿光等地学习,打算进一步扩大春茬胡萝卜种植面积,谋划引进加工厂,发展脱水蔬菜、果汁饮品等,做大做强胡萝卜产业。”

  产业兴,则乡村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萧县紧紧抓住特色产业这一牛鼻子,因地制宜围绕葡萄、辣椒、胡萝卜、芦笋、白山羊等特色产业谋篇布局,发展紫、红、橙、青、白“五彩”农业,形成了产业稳步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目前已成功带动全县6.1万户贫困户稳定脱贫,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开局起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小小一根胡萝卜为例,目前该县已创建孙圩子、青龙、石林等多个胡萝卜标准化示范基地,胡萝卜种植面积达6万亩,形成了集清洗、分选、包装、储运于一体的胡萝卜交易市场,每年吸引全国10多个省的200多家客商前来设点收购,市场年吞吐量40万吨以上。每到胡萝卜收获季节,该市场日用工数量达4200人,收储、清洗、装车及脱水加工,可实现劳务收入1260万元以上,餐饮服务业收入210万元,运输业收入5000万元。

  辣椒产业也是特色名片,萧县年产优质辣椒种子35万余公斤,供种量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目前,全县拥有各类辣椒育种研究所、中心及制种企业20多家,研制辣椒品种200多个。已经建成12个千亩连片的辣椒制种基地1.6万余亩,数万农民依靠参与发展辣椒产业脱贫致富。

  强化产业带动,促进农户增收

  紫色的葡萄是萧县另一张靓丽的名片,全县现有葡萄总面积6万亩,年产葡萄10万吨,年加工能力3万吨,年贮藏能力0.5万吨,葡萄鲜食、加工、贮藏年总产值10亿元。

  作为葡萄特色村,张村2018年整合扶贫资金以及各类帮扶资金,投资建设了200多个大棚,其中130多个高标准葡萄大棚,采用物联网技术管理,种植了20多个精品葡萄品种。张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王晓告诉记者,村集体专门成立了运营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户负责管理,公司统一采购农资,聘请农科院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收益与农民共同分红。

  “为了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我们实行分类施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参与到园区务工,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利用村集体收益分红,为其多一份保障。同时,鼓励一部分农户参与到葡萄园管理。”王晓说,目前共有70多户脱贫户参与分红,12户农户参与到葡萄园管理。

  在张村葡萄种植园内,郑进正在给葡萄藤剪枝。“按照专家的指导,一个枝子大约留25片叶子,这样长出的葡萄果形均匀,糖度才能达到要求。”讲起葡萄种植,郑进有板有眼。郑进是村里的低保户,因为肢体残疾难以外出务工,去年他承包了22个葡萄大棚,成为了职业新农人。

  郑进告诉记者,与村集体合作,他只需要参与管理,卖果子不操心。去年葡萄刚刚挂果,产量不高,但是到年终分红,他还是收入了2万多元,今年收入应该能翻一番。“过几年进入盛果期,亩产可超2000斤,年收入10万多元不是梦。通过发展葡萄产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日子像葡萄一样甜蜜。”

  通过物联网管理、标准化种植,张村葡萄果形好、甜度高、品质优,畅销市场。“以阳光玫瑰为例,平均亩产控制在2500斤以内,一串葡萄控制在1.5斤、60粒果左右。这样种出的果子才能卖上价,还没成熟就被订购一空。”王晓说,去年葡萄园产值9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明年进入丰产期,预计园区产值四五百万元。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提起萧县丁里羊肉,有口皆碑。日前,记者来到丁里镇武寺村的广顺养殖合作社,羊舍内成群的白山羊生龙活虎,膘肥体壮。

  “我们的羊不愁卖,客户找上门采购,几十头几十头地拉走。”合作社负责人赵广菊介绍,山羊繁殖能力很强,一年两胎,一胎两三只,6个月出栏。一头羊可以卖到1000元到1500元。合作社平均每年销售2000多头山羊。同时,还带动周边农户养殖。“我家母羊免费送给脱贫户养,产仔后羊羔送给脱贫户,养大后我们帮助销售。目前有30多户脱贫户参与养殖,每家养殖规模在10头到30头。”

  萧县白山羊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依托优质资源,做活“白”山羊,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在12家肉羊养殖企业推广“高床养殖山林放牧”的生产模式,在传统放牧的基础上,增加高床舍养,增强山羊肌间脂肪含量,改善了羊肉风味。目前,该县皖北白山羊养殖基地年存栏皖北白山羊85.6万只,出栏100万只。

  有了优质食材,产品深加工自然不含糊。在萧县,羊肉餐馆遍地开花,羊肉美食也实现真空包装、冷链运输系列化、规模化发展,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在羊肉深加工上,依托餐饮名店,当地不断开发新的菜品菜肴,以羊为食材的菜品40多个,萧县羊肉已成为一个品牌,渗透到合肥、蚌埠、淮北、徐州、开封、连云港等地。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萧县还积极围绕“青”芦笋,做好产业延伸文章。充分发挥招商引资政策优势和产业集聚区平台优势,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芦笋加工企业,引进先进食品加工技术,加工芦笋截根,变废为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芦笋罐头、芦笋茶的深加工业务,不断延伸产业链,扩大绿芦笋种植面积,打造本土品牌,实现从卖原料到加工增值、卖产品卖品牌的蝶变。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1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