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当前位置 : 首页 >> 宣传推介 >> 正文

有趣的农业 有味的乡村 有品的农民 ——青岛崂山区乡村振兴蹚出新路

日期 : 2021年12月21日 9:22:15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黄海之畔明珠,山东青岛市崂山区远近驰名。这里属胶东沿海发达地区,人口50.29万人,截至11月末,今年区财政收入已达183.8亿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潮下,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中,崂山三农工作颇具典型意义:尽管农业比重很小,但农村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70%,农村社区占社区总数的86%;村庄绝大部分位于国家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二级水源保护地范围内,生态功能大于生产功能……

  “在实现城乡统筹、共同富裕的总目标下,崂山三农比重虽小,却具有极端重要性。”崂山区委书记孙海生言语铿锵,“近年来,崂山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以重塑工农城乡关系为实施原则,落地‘四个优先’,强化党建引领,激活资源要素,推动融合发展,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开创以‘有趣的农业、有味的乡村、有品的农民’为特点的三农工作新局面,蹚出了一条生态保护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路径。”

  

  有趣的农业

  

  ——从“一叶香茗出仙山”到“茶香果甜绿满园”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区境内主峰崂山,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同时,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又有“东海仙山”之美誉。

  近两万亩崂山绿茶,就在这片山海相依、海雾缭绕的生态宝地上孕育、生长,成长为享誉中外的优质农产品品牌,有着“一叶香茗出仙山”的说法。2021年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3.73亿元。

  对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农民苏宝全来说,在市区就业之余,闲暇时回家打理自家的一亩多茶园,已成为生活中的“有趣调剂”:“自家种,自己采,再找村里有经验的师傅炒出来,不但绿色健康,而且品质好、滋味足,简单一包带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大伙儿都喜欢。”

  与苏宝全有类似想法的,在崂山农民中不在少数。13多万农民,从事着3万多亩以茶叶和林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在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稳步增加的背景下,农业虽日趋兼业,却也成为很多农民生活中难以割舍的情怀,是市民朋友眼中“羡慕的资源”。

  一方面是生态保护,一方面是农民情怀,如何谋划产业振兴?区委副书记杨聚钧的思考颇显理性:“立足茶业、林果、大馒头等主导特色农业产业,注重抓好两个提升。一是抓组织化提升,主要利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或集体经济组织的平台,在产业生态防治、绿色管理、精益加工和市场销售等环节,发挥‘统’的作用。能统一管理和经营的,就‘统’起来;农民仍愿意自己种的,管住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抓品牌化提升,用足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等手段,实现品牌赋能。”

  以茶产业为例,今年崂山区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崂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崂山茶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文件,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扶持社区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区域绿色防控、优质企业品牌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等关键环节。

  统分结合+品牌赋能,让崂山农业日渐“有趣”:农民在市区或本地就业,家里的茶园或果园,有自主经营、流转出租、委托运营或购买专业化服务等多种选择方式;随着品质提升和品牌带动,定制、采摘等高端营销方式增多,收入稳步增加。

  

  有味的乡村

  

  ——打造“生态化、田园化、景区化”的大美家园

  坐落在崂山脚下的沙子口街道东麦窑村,有135户人家,三面环山,面朝大海,是一处闹中取静的宝地。然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却因位置偏僻、土壤贫瘠等原因,与贫穷相伴。村内至今,还留着很多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就地取材建起的石头房。

  随着乡村建设大潮的推进,这里也率先拉开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华章,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故事在这里上演。“滨海大道畅通后,区里先后投入了8000多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村庄变成了景区中的网红打卡地。如今,老石头房成为了火爆的‘仙居崂山’民宿,村内的林果杂粮就地俏销,今年各项旅游收入已超过200万元。”

  东麦窑的村庄景区化发展道路,是崂山区乡村建设的一瞥。据副区长徐志向介绍,以建设“有味的乡村”为目标,崂山坚持在生态保护背景下建设和发展乡村,探索出党建引领、环境提升、农旅融合、文化主导、市场主导等发展模式,将村庄打造成为“生态化、田园化、景区化”的新家园。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夯实乡村硬件基础。2018年以来已累计投入27亿元,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突破点,实施水、电、路、气等基础管线配套建设工程,乡村道路全面改造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持续升级,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分类与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达82.60%,且全部实现市场化管护运营……今年2月份,崂山区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五大示范带渐成声势。以东麦窑、流清河等为主体,集住宿、休闲观光采摘、沙滩体育文化于一体的流清湾滨海度假风情带;以大石、九水等为主体,集艺术创作、生态旅游、精品农园、高端民宿、休闲康养于一体的南九水休闲艺术示范带;以唐家庄、张家河等为主体,集茶事茶艺、茶叶交易、游览观光、休闲采摘、乡旅民宿等于一体的标山乡村生活体验示范带;以凉泉理想村为引擎,立足中草药种植、红色教育基地等特色的“两河”文旅双创示范带……

  “近两年,我们又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开展乡村旅游品质提升行动,特色乡村游、崂山景区游和滨海风情游融合发展,已成功创建两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4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累计创建110余个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特色点。”徐志向自豪地说。

  

  有品的农民

  

  ——市民化“保障+便利”与乡土化“宅院+茶园”

  王哥庄街道东台村村民鲁琦,大学毕业后回到当地工作。如今,她是众多单位同事羡慕的对象:周一到周五在市区上班,周末回乡看望老人的同时,享受着“一处宅院+一方茶园”的田园生活。

  比经济收入,鲁琦既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和全面的社会保障,在农村的产权还可为其带来集体经济分红收入和土地流转收入。即便在乡村老家生活的父母,其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非常稳定,且社会保障水平与市民一个样。比生活品质,鲁琦现在周末返乡后过的诗意栖居生活,恰是很多市民心目中的“美好向往”。

  采访发现,市民化“保障+便利”,加上乡土化“宅院+田园”,已成为很多崂山农民的“标配”。这在崂山区委农办主任、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妮妮看来,恰是崂山各项乡村振兴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农民有不菲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乡村享受与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和优质公共服务;要让农民在乡村有坚实的财产保障和优美的居住环境,过上让市民羡慕的‘新田园、好日子’。”

  “有品的农民”背后,是崂山区出台的一系列切实举措:产权保障方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36个社区,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社会保障方面,崂山区于2016年就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医保和低保“三并轨”;公共服务方面,在乡村大力推进文体广场、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幼儿园和养老院等建设,提升乡村管理数字化水平……

  “在乡村振兴大潮下,崂山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品质化共同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建设行动、产业融合发展等协调推进,城乡要素均衡化、景社融合协同化,正推动形成以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为特点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着生态保护背景下的乡村高质量发展,最终的受益者,就是农民。”王妮妮说。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1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