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弱鸟先飞 滴水穿石

日期 : 2020年09月16日 14:53:19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有着“老、少、边、岛、贫”之称的闽东宁德市,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中期,宁德一度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辖区内9个县(市、区)中曾有6个是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中有52个是省级贫困乡镇。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以“摆脱贫困”为主线,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脱贫思想,强调贫困地区发展“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向贫困宣战,开启了闽东扶贫开发的创新实践。

  30多年来,宁德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秉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强化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市77.5万人实现脱贫,201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7804元。

  

  坚持弱鸟先飞 发展特色产业

  弱鸟应当先飞,滴水可以穿石。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宁德市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的艰巨性、长期性,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30多年间,先后摘掉了“连片特困地区”、6个“国定贫困县”、52个“省定贫困乡镇”的“帽子”,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任务。

  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发展大农业是闽东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人多地少的客观因素决定着宁德农业发展的根本之路在特色化。多年来,宁德市坚定不移念好“山海田经”,培育形成了茶、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业、渔业、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

  打好“特色牌”,通过“干部挂、企业带、资金扶、技术帮”等开发性措施,让群众搭上“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增收“快车”。近年来培育形成的食用菌、太子参等一批特色产业,带动了古田、柘荣等县域内60%以上的贫困群众增收。在福安赛岐、福鼎点头等特色产业强镇,出现了“家家有亩葡萄园、户户有丘白茶林”的带动效应。

  唱好“融合戏”,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鼓励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尝试发展农产品加工。寿宁县下党乡发展“互联网+生态茶园”,创新了“定制茶园”模式;屏南县双溪镇的“乡村游+农民油画”,走出了“文创扶贫”路子。近年来,宁德一大批有知识、有胆识的贫困群众实现了“从‘泥腿子’到‘跑运输’,从‘扛锄头’到‘敲键盘’”的转变。

  扶好“小农户”,做到“缺什么就帮什么”。缺资金,市里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精准帮扶到户,累计为贫困户贷款9.1亿元,覆盖率达56%;缺带动,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电商+农户”“定制种养”等方式,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缺市场,发动干部、单位、工会和大型企业帮助打通销售渠道。

  

  坚持精准施策 开展志智双扶

  逐村逐户制定脱贫计划,一村一户落实下去,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用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上,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30多年来,宁德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着力补齐短板、强化弱项。

  针对一些居住在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宁德市探索茅草房改造、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在全省率先实施“造福工程”搬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70多亿元,搬迁40多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3000多个,其中2.4万“连家船民”全部实现上岸定居。

  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问题,宁德市坚持把改善交通作为扶贫开发的“先行工程”,几十年如一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农村公路里程是30年前的十多倍。在财力相对困难的情况下,率全省之先全域推进农村改厕、改水,兜底解决3859户贫困户户厕改造。

  针对占贫困总数45%以上的因病致贫群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付医疗费用超过3000元的部分,不分“目录”内外进行分段累加补助。同时,针对供学困难的贫困家庭,全程实行教育资助,仅2019年,全市就累计发放各类助学金和补助近1800万元,惠及2万多人次,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扶志。宁德牢牢抓住激发动力这一关键,帮助贫困地区做好“人”的文章。选优致富带头人,实施“三向培养”工程、“能人回引”工程,全市村主干中致富能人占比达74%。选好科技特派员,组织1000多名技术人员到农业农村一线扶贫,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选准农村“六大员”,让熟悉乡土、热心村务的群众帮助管理乡村事务。

  

  坚持大胆改革 深化协作发展

  一直以来,宁德市坚持以改革思维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子,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探索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针对贫困群众“贷款难”问题,率先开展“金融服务垄上行”行动,通过政府成立风险基金、金融机构简化贷款手续、扶贫干部帮助申请等措施,实现群众需求与金融支持“无缝对接”,贫困户受贷覆盖率超过50%,产业缺资金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针对贫困村集体长期存在的“无处生财、无钱办事、无力服务”问题,探索产业带动、股份合作、资源开发、资产增值等模式,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目前,宁德已全面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现象,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发展事业能力明显提升。

  注重沿海与山区的差异与协作。30多年来,宁德把推进山海协作、壮大区域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注重处理好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着力在发展中加速脱贫、在脱贫中加快发展。

  推进山海协作,开展辖区内沿海县(市、区)“一对一”帮带山区县,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布局拓展、社会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加强协作,推动山区县加快脱贫步伐。

  强化以工促农,在每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1个以上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累计带动农民工转移就业30多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超过3万人。

  强化城乡统筹,以开展“一革命四行动”为抓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市行政村完成改厕、改水、生活垃圾治理的比例分别达94.8%、94.5%、100%。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