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为高原脱贫攻坚注入“阳光动力”

日期 : 2020年09月16日 15:13:57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为高原脱贫攻坚注入“阳光动力”

  

  国网青海电力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监控绿电相关数据。 王国栋 摄

  在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城以北约2公里的玛拉驿村,119亩的土地上,14400块单晶硅电池板组成的光伏电板,整齐地伫立着。这是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青海公司”)为玛多县11个贫困村捐建的光伏扶贫项目——装机容量4.4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惠及玛多县11个贫困村、621户贫困户、1774名贫困人口,户均年增收5200元以上。

  这是国网青海公司开展光伏扶贫的缩影。青海省有发展清洁能源的天然优势:太阳能资源约占全国的11%,水电理论蕴藏量2187万千瓦,风能资源年利用小时在1000至2300小时。

  “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把收益‘输血’给贫困村、贫困群众,促进其‘造血’能力的形成,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司扶贫办主任李炳胜介绍,“近年来,国网青海公司不断创新光伏扶贫模式,从基建、技术、交易等方面强化支撑,切实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动力,为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开辟了新途径。”

  

  收获阳光,种下“摇钱树”

  家住玛多县扎陵湖乡多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尔金次排是玛多县4.4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受益者。2019年,他们一家四口拿到了电站收益分红4988元,村里还给尔金次排提供了一份公益性工作岗位,负责清扫电站的光伏板,每年能收入2400元。

  玛多县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定点扶贫县,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年均气温仅-4℃,自然灾害频发,是青海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气候最恶劣的贫困县。与此同时,玛多县位于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黄河流经第一县,生态地位突出。

  这是青海省很多贫困县面临的共同问题: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等因素,扶贫产业发展难、见效慢。既要保护生态,又要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出路在哪里?

  充足的日照就是脱贫源源不竭的动力。2016年,国网青海公司投资9282万元,在光照资源充足、电网接入条件相对优越的格尔木市,建成国内首个异地模式的10兆瓦扶贫光伏电站,于2016年5月投产发电。2016年-2018年,电站累计上网电量4584万千瓦时,共捐赠玛多县扶贫资金1240.65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设置公益岗位,惠及1144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300元以上。

  2018年,国网青海公司投资3200万元,捐建玛多县4.4兆瓦联村光伏扶贫电站,于2018年10月12日在青海省率先并网发电。李炳胜告诉记者,电站创新“一组一平”工艺,年发电利用小时数达1700小时,比全省光伏扶贫电站的平均年发电利用小时数提升近200小时。电费加上补贴,电站年发电产值达540万元。

  “目前,青海全省已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733.6兆瓦,共支付电费4.14亿元,支付国家补贴5.83亿元,覆盖39个县(市区)1622个贫困村,惠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7.75万户,占全省贫困人口50%以上,使每村年度增收达到36.7万元。”公司扶贫办副主任伊有福说,“光伏扶贫电站的稳定收益期长达20年,堪称让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获得感强的‘摇钱树’。”

  

  畅通发电“绿色通道”

  随着光伏电站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效率低、运营成本高,电费结算、受益分配情况管理难等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光伏扶贫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光伏发电的波动性、随机性,导致电网安全运行和新能源消纳压力日益增大;青海省地域辽阔,总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新能源电站点多面广,大都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戈壁荒滩,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造成电站管理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增加;电站与电站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数据壁垒,产业链条尚未贯通,数据价值尚未充分挖掘。”伊有福介绍说。

  对此,国网青海公司建成全国首套省级光伏扶贫运营管理系统,实现对光伏扶贫电站信息远程监控、故障预判、数据运营,逐步走向智能化、专业化、集约化,保证扶贫光伏电量全额消纳,降低电站运维成本40%以上。

  记者看到,平台可实时查询全省扶贫电站装机容量、实时发电量、发电收益预测数据和电站运行情况,扶贫电站从建设到运营,实现全过程管理和智能化运维。通过集中监控、设备智能化诊断分析,每个电站的常规运维人员从7-8人减少到2-3人,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每年节约电站运维成本2000万元。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可全面掌握光伏扶贫项目的收益和所带动的扶贫人口、评估贫困户生活改善等总体成效。

  清洁能源的发展,离不开大电网的支撑。2019年,国网青海公司联合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开展“光伏扶贫百日攻坚行动”,累计投资2.16亿元建设输变电工程,保证所有光伏扶贫电站于2020年6月30日前并网发电。

  加快外送通道建设,是清洁能源资源转化的关键。2018年底开工建设的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起始于青海省海南州,途径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终点为河南省驻马店市,线路全长约1587千米,是我国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工程已于2020年6月启动送电,全面投产后每年将输送清洁能源400亿千瓦时。

  近年来,国网青海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创新、实践,清洁能源发电实现了全部消纳。

  2019年6月,国网青海公司进行“绿电15日”创新实践,创下连续15天360小时青海省内所有用电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

  今年8月16日,“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取得成功,连续100天对三江源地区16个县和1个镇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期间连续31天对青海全省全清洁能源供电。

  

  助力“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班彦村,记者走进村民吕有荣家中,吕有荣热情地说:“家里通上了稳定的动力电,电网维修都在白天,再也不用担心晚上断电了。村里建起了2兆瓦的光伏扶贫电站,每户每年能有2500元分红。”掀开老人的床铺,薄薄的毛毯下,是国网青海公司出资发放的碳晶合金电热板。班彦村的采暖季从每年10月15日持续到次年4月15日,长达半年之久;使用电热板取暖,每月电费仅需要30多元,是普通电热板用电成本的三分之一。

  班彦村边,由国网青海公司投资199.3万元建设的光储污水一体化处理示范项目正在运行,解决了129户村民的污水处理问题。污水处理站用电全部来自光伏发电,多余的电量还可并网发电。李炳胜告诉记者,这是青海省第一座“清洁能源+储能技术供电”污水处理项目,可日处理污水60吨,排放的水质达到一级B标准。

  此外,国网青海公司还在班彦村实施旱厕改水厕、“柴改电”电能替代等示范项目。李炳胜说,节能减排、环保卫生,班彦村现在的面貌,就是今后高原新农村的模样。

  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九年级三班的学生尼杰今年17岁,从最原始的用牛粪生炉子到煤暖气,再到如今使用的电暖气,她经历了三种取暖方式的转变。“以前学校用煤锅炉取暖,温度常常上不去,到了冬天窗户都不敢开,现在用上了电暖器,可以自己调温度,现在可以安心读书写字了。”

  2017年,国网青海公司在玛多县试点,建成全国首个高寒高海拔清洁供暖示范项目,拉开了玛多县创建“无煤化”清洁能源示范县的帷幕。

  “此举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生动体现。”伊有福介绍说,近年来,国网青海公司在玛多县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和三江源地区煤炭减量化工程,推广电采暖、电烘干、电热炕等民生项目,有效改变了过去靠燃煤锅炉和牛粪取暖时,煤炭运输距离长、取暖成本高、污染严重的局面。目前,该项目已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的16个县逐步推广,有力保障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