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当前位置 : 首页 >> 12316动态 >> 正文

京郊大地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二 “桃花源”里结满“富民果”

日期 : 2020年08月31日 9:11:15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京东平谷,大桃之乡。这里有22万亩世界最大桃园,年产量4亿斤,年产值超10亿元。平谷大桃已经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农产品品牌。30多年来,平谷10万桃农依靠种植大桃实现了从温饱到富裕的巨大转变,大桃成为平谷名副其实的“富民果”。

  “平谷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建成了具有平谷特点的小康社会。”平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建卿说,依靠和发展大桃产业带动百姓致富增收,平谷实现了“桃花源里见小康”。

  

  科技发力提质增效,“老把式”种桃上国宴

  走进刘家店镇寅洞村的一片桃园,满眼葱翠,个大鲜红的桃子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这里的桃子可不一般,每个都有响当当的名字:“国桃”。

  去年,平谷大桃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宴会上的特供礼品,“国桃”美誉由此而来。“国桃”到底好在哪?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薛彦奇介绍:“平谷大桃果个均匀、风味浓、口感好,可溶性固形物超过12%,个别品种可溶性固形物能够达到20%。”

  “这片桃园一共60亩,是刘家店镇‘生态桥’国桃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王建术介绍,“这里的大桃严格遵守平谷‘国桃’标准进行生产,比如,基地建园初期一次性每亩投入47吨‘生态桥’有机肥,30厘米耕作层有机质含量达到12%。”

  科技是平谷“国桃”诞生的首要条件。据薛彦奇介绍,目前,平谷“国桃”技术标准包含冬季整形修剪、精细花果管理、高光效树体管控、土肥水管理、增甜提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大桃生产全过程的六大方面近百项生产技术要点。这些技术成为平谷“国桃”的支撑。

  技术的应用成效,关键在人。换句话说,正是广大桃农积极参与“国桃”标准化种植,努力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才有了平谷大桃品质的飞跃。而这背后的过程,其实十分不易。

  年近60岁的胡殿文,是平谷区“国桃”种植示范户之一。种了30年大桃的他,已经是个“老把式”。但是在他看来,“经验再丰富的桃农,也要遵农时,看天气的脸色”。

  “培育‘国桃’,要付出比平时多几倍的精力。”胡殿文憨厚的脸上,透着紧张神情,“特别是到了9月中下旬,我最怕的就是刮风下雨,那时候桃子已经九成熟了,一阵风就能吹掉几个桃子,每掉一个我都心疼。”

  辛苦付出换来的是市场优价的回报。“过去一亩地也就能挣四五千元,现在能挣到3万元,而且从不愁卖。值了!”老胡感慨道,要增收,还得靠品质。

  由点及面,为了尽快让平谷10万桃农的生产实现提质增效,薛彦奇表示:“目前全区已建成了111个‘国桃’示范园,通过示范园的效益带动,引导周边果农按照‘国桃’标准生产,实现全区桃农进一步增收致富。”

  

  女承父业当新农人,合作社闯出新路子

  “欢迎直播间的宝宝们,你们看看这桃子的汁儿,多不多?”37岁岳巧云一头短发,干练十足,面对一部架起的手机,她豪爽地咬了一大口手里的桃子,“一口爆汁儿,甜而不腻。”

  提起岳巧云,平谷桃农几乎无人不知。“北店村的闺女,她可有能耐了!”大家这样夸赞。

  6年前,岳巧云干着媒体策划的工作,在城里有着不菲的收入。2014年,她的父亲得了一场重病,让父亲自创的绿谷汇德果品产销合作社陷入了困境。

  “老一代创业者老了,谁来种桃?谁来卖桃?如果父辈们真的不能干了,社员们又该怎么办?享誉全国的平谷大桃产业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了彼时岳巧云的心头。

  经过一番考虑,岳巧云决定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把大桃产业传承下去。于是,女承父业,她成为合作社新的社长。

  虽然平谷大桃远近闻名,但北店村桃农以前只顾埋头种桃,没掌握定价权,好桃子卖不出好价。岳巧云意识到,如果继续按照父辈的传统模式生产经营,前景堪忧。

  创业必须创新,以创新助推创业。就在此时,平谷区出台了“互联网+平谷大桃”相关政策,岳巧云看到了全新的商机。

  “在种桃、卖桃的圈子里,自己最懂得互联网;在互联网的圈子里,自己最懂得平谷大桃。这两个不相关的事情结合起来,自己就有了突出的优势。”岳巧云说,“互联网+大桃”成了自己返乡创业的绝佳契机。

  这几年,一路走来,合作社带着周边几个村的200多户桃农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如今,北店村桃农几乎个个都学会了开网店、发微信朋友圈卖桃,不用再为客商压价发愁了。

  帮助低收入农户脱低脱贫,也是岳巧云一直挂怀的事情。2019年,合作社流转了200多亩桃林,全部来自村里高龄或者残疾家庭。村民岳清贵家就是其中之一。

  “我手脚不好,已经种不了桃了,如今在合作社帮着叠包装盒,每月出勤20天,干的活儿比从前轻省不少,年收入反而增加了2万多元。”58岁的岳清贵告诉记者,有16户低收入桃农在合作社就业,现在全部脱低了。

  “蜜桃哺育我长大,我让蜜桃放光华。”岳巧云说,她这些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创业座右铭,也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回村种桃卖桃,让我找到了广阔的新天地。”

  

  桃农手机变农具,大桃销售量价齐升

  如今,行走在平谷的乡村,经常能看见在茂密的桃林里,桃农拿着手机拍照片、录视频、直播带货,人人争当“网红”,成了京郊农业发展的一道新风景线。

  这一新风尚的兴起,得益于平谷这几年大力实施的桃农电商培训。平谷区商务局局长杨河清告诉记者,电商销售作为平谷区“互联网+大桃”工程的内容之一,改变了桃农过去经常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销售渠道,遭遇商贩恶意压价、大桃“隔夜愁”“货到地头死”等状况。

  作为电商培训的受益者,王辛庄镇许家务村的64岁桃农王淑华,通过直播曾一次销售了96箱大桃,成了村里的卖桃明星;许家务村的范瑞芳,在网络平台上发了条短视频,一夜播放量达21万次,粉丝增加了300人,留言都是“我要买桃”。在平谷,越来越多的桃农通过手机这个新农具,有了更多获得感。

  从学历和年龄来看,平谷桃农大多已有五六十岁,学历也普遍不高,让他们自发学会利用手机卖桃,难度可想而知。对此,平谷区专门成立了一支本土电商讲师团队,进村入户,面对面讲、手把手教。

  “第一次上课,我准备了整整8个小时,将自己的心得全都写进了课件里。但上课时,我还是惊到了,果农对电商几乎一无所知,很多人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讲师团团长王丹说起当初尴尬的场景。

  后来,王丹调整思路,从电商培训改为教桃农“玩”手机:如何拍一张好照片,如何发微信朋友圈都成了培训重点。努力没有白费,短短几个月就有110位果农,通过手机电商渠道售出15万斤大桃,增收89万元。

  更可贵的是,一些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员,在王丹的号召下,带着回报家乡父老的情怀投入到培训中,从原来的普通桃农成长为优秀讲师。

  在电商销售的持续发力下,2019年,平谷农民增收1.23亿元。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平谷区进一步做好“互联网”服务,实现大桃的线上营销量价齐升。据统计,截至7月底,平谷大桃线上交易量大幅上涨,达到1670万斤,较去年同期增长30%。同时,平谷大桃各品种每斤价格较去年普遍上升1元至2元。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