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抱起团来兴产业

日期 : 2020年08月25日 16:48:57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地块分散、村落散居、产业结构不健全,贫困地区如何用好“散”的分布特点做出产业规模的脱贫效益,是扶贫产业发展的一大课题。

  近年来,广西贵港市港南区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或产业基地(园),将50个贫困村聚散为整,抓住特色产业的“牛鼻子”,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产业基地务工、产品收购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产业覆盖到村、措施精准到户、技术培训到人,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找到自身的致富路。

  

  稳固特色扶贫产业基础

  天刚放亮,勤劳的宋炎秀手拿蛇皮袋来到香瓜种植地里,摘瓜、洗瓜、装车、卖瓜……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宋炎秀是港南区新塘镇万福村贫困户,早几年儿子出了车祸,由于要照顾儿子,没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

  “村委优先为我供应香瓜瓜苗,联系机耕队翻耕土地,又教我们怎样种植,我觉得很有希望。”宋炎秀说起今年种瓜时的情形,满怀感激。

  今年开春,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助下,宋炎秀决定把种植面积扩大到6.5亩,以增加经济收入。

  “香瓜种植,富了我的生活,以后还要继续种植香瓜,带动更多人致富。”宋炎秀自豪地说。“今年带动50多户贫困户参与种植香瓜800多亩,收入达320多万元,下一步要继续做好香瓜产业文章,打响万福香瓜品牌。”万福村第一书记蒙育琨满怀信心地说。

  一把红蓝相间的遮阳伞插在青翠的甘蔗地里,木格镇班凤村脱贫户张焕平一边挥铲给白玉蔗培土一边说:“种植白玉蔗让我脱了贫,现在的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

  “张焕平凭着吃苦耐劳精神,不等不靠,依靠种植白玉蔗富起来,成为村里的脱贫致富标兵。”驻村工作队队员李俊夏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家有三个小孩都在上学,张焕平负担很重,被识别为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与支持下,张焕平连年种植白玉蔗20亩左右,年收益可达10多万元,种植白玉蔗当年便脱了贫。

  “近年来,港南区依托富硒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具有特色的白玉蔗产业,每年种植面积接近4000亩,年产量3.2万吨以上,产值4000多万元,通过面向贫困户推广种植、吸纳贫困户到蔗地务工、土地流转有收益等途径,有效地稳定了贫困户的收入,巩固了脱贫成果。”港南区副区长马明说。

  今年以来,抓好特色产业培育,重点发展了优质稻、柑橘、中药材、鸡、猪、鸽、笋“52”特色产业项目,目前全区产业覆盖率97.8%,覆盖贫困户7755户,覆盖率均达98%以上。

  

  产业联创促使多方受益

  选准了特色产业,如何解决产业小、散、弱的问题?港南区将产业发展与联合创业结合起来,贫苦户抱团发展,脱贫更加有劲头。

  2019年初,该区建立的木格镇蔬菜种植联创基地,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的方式,联合和平、木格、云垌、寿莫等村进行产业“联创”。几个村庄共同采取立体种植模式发展大棚果蔬,利用早熟、晚熟农作物的不同特征,采用滴灌技术在果树下套种萝卜、生姜、芹菜等低矮作物,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还省时省工。目前,基地立体种植果蔬的大棚已经有12个,产量比普通种植提高了30%-40%。

  2017年,新塘镇湖表村“80后”村支书梁敬旺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尝试养殖白鸽,当年就出栏乳鸽5000羽,实现产值6.5万元。产业发展初步成功,新塘镇开始引导5个贫困村和3个非贫困村与湖表村进行产业“联创”,整合资金200多万元,扩建鸽舍,通过“基地+村民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实行“统一养殖、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模式。

  新塘镇党委书记韦武浩介绍,由于养鸽产业生产经营稳健,近年来就继续扩大规模,目前引导了19个村民合作社投入资金201.8万元,吸纳该镇1009户贫困户参与,平均每户贫困户拥有10对左右的种鸽,年出栏乳鸽150羽以上。

  木格镇是港南区产业联创发展的一个缩影。木格镇大力发展富硒水稻、白玉蔗、果蔬种植等特色农业扶贫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抱团联创,加快产业振兴共建“造血”。

  据悉,2019年初,木格镇和平村、木格村、寿莫村、云垌村采取联合发展的方式,引进了贵港市优家汇生活超市有限公司,在四个村里共计流转土地200多亩,“抱团”发展大棚果蔬立体种植,并创立了木格镇立体种植联创基地。

  木格镇立体基地突破了土地、项目、资金、资源等瓶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产权清晰、收益统一分配的模式运作,形成“村种+企销”发展机制。

  港南区林业局派驻木格镇和平村工作队队长梁程告诉记者:“通过招商引资,2018年该村引进了广西格格红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种植富硒水稻500亩,2019年引进贵港市优家汇超市发展200亩果蔬基地的种植。今年村里计划在产业基地里发展林下盆栽,目前已试种了1000多盆。现在就是想方设法加快村里产业结构优化,稳固脱贫攻坚成果。”

  目前,该区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产业联创”项目17个,涵盖92个行政村,占比达55.1%,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80多万元,助推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科技培训提升脱贫能力

  今年3月,港南区召开2020年度“一户一册一卡”业务培训会议。区扶贫移民局局长刘兴华对驻村干部和工作队员如何抓好产业扶贫进行了重点讲解。

  刘兴华告诉记者:“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多种措施,规范和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从驻村干部到经济能人和贫困户发展产业都会进行专门培训,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特色产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通服务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据了解,港南区在建立贫困户产业指导员制度基础上,还印发了《2020年港南区产业扶贫大培训活动方案》,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

  在和平村产业扶贫集体经济种养基地,150亩茂谷柑、30亩三华李、20亩脆皮桔均长势喜人。村民韩亚飘已在2019年顺利实现脱贫,当天正和十几名工人在基地里除草。“通过政府对我们的培训,现在手里有技术了,每天有空就来这里做工,一天70块钱,一个月有1000多元,多了一份稳定收入。”韩亚飘高兴地说。

  港南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姚幼梅告诉记者,他们在引导各村产业“联创”的过程中,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科技培训,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促进贫困户增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

  据统计,截至目前,港南区开展了14期产业扶贫培训班,培训主要涉及政策宣传、种养技术指导、销售等方面内容,累计培训486人次。其中,共选聘了324名有经验者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并且产业指导员开展工作累计次数964次,累计帮扶贫困户5308人次。同时,对50个贫困村共选派23名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包村联户,组织集中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帮助种植养殖户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