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把责任扛在肩上 把群众装在心里
日期 : 2020年08月21日 17:7:24来源 : 农民日报
为总结推广脱贫攻坚先进经验、典型做法,由国务院扶贫办出版的《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已于近期发行,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哑河村驻村工作队的事迹被编入该书。
哑河村扶贫驻村工作队共有3名工作人员,都是潼南区政协派出的副处级干部,他们分别是副秘书长王川、教科文卫委副主任李佩娟、学文联委副主任罗毅。王川为哑河村第一书记,也是驻村工作队队长。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工作队队员便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装在心里,把任务抓在手上,脱贫攻坚取得很大成果:2018年底通过市级验收,完全达到了整村脱贫、贫困人口全都脱贫摘帽的标准。
一张“日历片”架起连心桥
哑河村共辖10个村民小组,867户2967人,其中贫困户80户299人,是重庆市潼南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自2015年起,工作队一直奔走在哑河村的田间地头,为贫困户办实事、解难题。
为方便联系,他们不仅记下了村里绝大多数群众的电话号码,还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多、村民平均文化水平低的特点,专门制作了1000张“日历片”作为新年礼物,张贴到每户村民墙上。“日历片”上印有3名工作队员及帮扶干部的名字、职务和联系电话。有了“日历片”,群众办事方便了,驻村队员的“麻烦事”就多了。村民时不时会给他们打电话,一天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有的村民凌晨两三点还要给他们打电话。
村民侯素芳老人总把“日历片”叠好放在衣服口袋里,有人问她为啥,她说:“我年龄大,记不住电话号码,专门多要了一张,有事好直接找王书记,这样方便。”
2017年冬天的一天凌晨4点,贫困户李玉华给王川打电话,说天气太冷,棉被太薄,睡不着觉,希望工作队给他想想办法。第二天一早,王川二话没说就自掏腰包,给李玉华买了一床棉被送去。以后,老人逢人便讲驻村队员的细致用心。
一张“日历片”,架起一座连心桥。“日历片”把哑河村贫困户和驻村队员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一个金点子拔掉穷根
哑河村地处丘陵,离城镇较远。村民全靠种植水稻、红苕等作物养家糊口。经过一次次入户走访,驻村工作队便找到了这个村贫穷落后的根子:没有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产业。如何拔掉哑河村的穷根呢?
一天晚上,罗毅在央视经济频道看到一个种藕致富的节目,突然眼睛一亮:何不借鉴这个经验,也让哑河村的父老乡亲试试种藕呢?在第二天的村民大会上,工作队开门见山,讲了他们的想法,不少村民对他的这个点子半信半疑。工作队动员为人踏实肯干的贫困户倪纯兵先行先试,等他试验成功后再在全村推广。
工作队首先推荐倪纯兵参加了区里组织的莲藕种植技术培训班,让他学会了莲藕种植技术,同时还给他争取到了1.2万元产业补助资金,引导他种植了13.5亩“鄂莲”良种藕,当年就获得了14万元的收入。2016年他扩大到了16亩,又获得了大丰收。
工作队通过让倪纯兵现身说法,引导倪纯良、倪纯银、文志江等10户致富无门的困难群众种植了50亩良种藕。这藕每亩能产4000多斤,每斤要卖3元钱,他们种植的藕销往成都、西昌等地,收入比原来高了十几倍。2016年,贫困户文志江种藕收入10万元,也盖了一座小洋楼。倪纯银等10户困难群众都通过种藕脱了贫、致了富。
工作队动员倪纯兵在无偿提供技术、帮忙销售的同时,还组建了挖藕队,利用农闲领着乡亲外出挣钱。仅种藕、挖藕两项一年可为当地村民带来100多万元的收入。倪纯兵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藕大哥”,还被誉为“最美贫困户”。
一张“老乡牌”消灭空壳村
哑河村自然条件并不好,过去没有一个像样的支柱产业,村委会的账户上只有200元钱的存款,村委会连个办公室都没有,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工作队进驻该村之后,到处奔波呼吁,找部门、找企业、找爱心人士,希望大家奉献爱心,关心支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他们通过四川安岳的一位朋友打听到有位潼南籍尹姓成功人士准备在贵州投资生态农业,便千方百计找到尹总,打“老乡牌”,请他来哑河村发展产业。经过前后十余次“马拉松”式的洽谈和考察,尹总终于被打动了。这样,投资1000余万元,流转土地1962亩,集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重庆市誉鑫柠檬旅游有限公司便在哑河村落地了。柠檬基地吸纳了贫困户37户46人常年在家门口就业。他们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每月都有1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去年夏天,王川突然发现,贫困户除流转土地、在基地务工有些收入之外,别的收入基本为零。于是他就大胆探索,提出了哑河村“三变”改革的扶贫模式,并起草了《潼南区柏梓镇哑河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哑河村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运营模式,以誉鑫柠檬公司为承接主体,村民可按照自愿、金额限定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与公司签订“入股协议书”入股,政府和村集体以项目代资金或产业扶持金入股,农户以土地流转承包金或者现金入股,公司每年底对村集体、农户按一定比例保底分红。这就建立了公司、集体、农户为一体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从而确保了村民们可持续增收和收益最大化。
一纸新民约“约”出新风尚
刚进村的时候,驻村工作队发现,哑河村村支“两委”挤在一座破败不堪的废弃小学里办公,一些村民环保意识不强,农具柴草在房前屋后随意堆放,脏、乱、差现象比较常见。看着这些,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心里很不好受,他们通过“把脉”“问诊”,相继开出了两剂治理乡村的“药方”。
一是改善办公条件。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争取,获得50多万元项目资金,动工修建了便民服务中心。当年底,一座功能齐全的村级服务中心便落成竣工。
二是制定村规民约。为了尽快改变部分村民生活陋习,驻村工作队通过召开干部会、党员会、村民大会、院坝会以及发倡议书等形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与村“两委”一起制定了《哑河村村规民约》,倡导村民人人遵守,动员村“两委”成员、老党员带头遵守并进行督促。
现在的村民都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家庭成员和乡里乡亲之间关系越来越和睦,民风越来越淳朴,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哑河村被评为市级“和谐示范村”。
哑河村设置了18个垃圾箱,聘请了4名义务保洁员。如今,爱清洁讲卫生的群众多了,马路干净了,房前屋后整洁了,不少家庭还建起了“小花园”。
几年来,哑河村新建骨干水渠1公里,整治维修山坪塘16口,修建水泥路19公里、泥结碎石路23公里、生产便道4公里、人行便道4公里,重新规划拓宽主干道公路4.5公里、硬化公路6公里,进行哑巴河河道生态整治;流转土地2122亩,建设柠檬基地1962亩、莲藕基地160亩;改造危房14户,补助金额27.2万元。哑河村实现了整村“八有”,解决了群众“八难”,工作队脱贫攻坚取得了丰硕成果。
村党支部书记倪仁波拉着王川的手激动地说:“你们工作队入驻后,办了好几件我们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大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代表全村村民感谢你们!我们更有信心与你们一道,带领村民早日致富奔小康!”
网站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