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借族谱留住乡愁 传承文化促乡治
日期 : 2020年07月08日 10:12:57来源 : 农民日报
我的家乡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大部分人知道这个地方是因为当地特产砀山梨。
2018年我回老家,看到父亲在整理族谱,他很敬重,每次撰写前必沐浴净手。2019年完成后,我协助他将手写稿录入电脑,做成电子文件,经倡议人审核后付印。今年春节前,父亲把修缮后的族谱分发至各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份族谱成为大家交流和增进感情的有效方式。
受此启发,我结合这些年回乡的思考,以及近年国家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精神,写下了这篇回乡调研报告。
新族谱连接亲情激励上进
此次修缮族谱,是由本族一个定居在外地的伯父2014年清明节提出倡议的。由于距上次修谱已有三十余年,全面整修族谱难度较大,大家商量后决定仅小范围续修一支,从十七世续起,下延至今二十二世。新修缮的族谱共分为前言、族教家教和辈分、世系图、简要谱书和后记。其中,族教家教和辈分从老族谱上誊抄,其他内容为本次新增。
新修缮的族谱适应了新时代,不再“重男轻女”,除了世系图仅记录男性的名字外,增加了简要的谱书,记录家庭每个孩子的姓名,包括嫁出女儿丈夫和孩子的姓名、目前居住地等。
我对家谱一直持有好奇和神圣感,小时候就听说在本族辈分最高的长者家里存有一套有几百年历史的族谱,每年只有大年初一拜年时候才拿出来,但只有村里的男丁才能去拜祖先,我一直无缘看到。本次能把女孩名字都写入,也算是一大进步。
从参与修族谱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族谱是连接亲情、传承家风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族谱修缮对乡村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一是寻根求源,清楚来处。族谱包含家规家训、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是家族成员人生轨迹的记录。正如本次修缮族谱前言所写“使后世不忘祖籍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知其身世来源、血缘关系。若干年后传承延续、开枝繁叶、光前裕后。”(引自族谱序言)。通过族谱,年轻人了解了祖先的足迹、祖训、辈分等,增强了对故乡的归属感。
二是增进了解,增强互助。通过本次修撰族谱,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定居外地多年不联系的人也取得了联系,建立了微信群。以后如将本系的族谱与其他支系的族谱对接后,将会扩大亲人圈。
三是了解历史,激人上进。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励志史诗。看到族谱,可以知道一个家族数百年的历史,增强为整个族群繁荣而奋斗的担当意识与责任感,激起年轻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
利用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治理
尽管族谱延续着人们的文化乡愁和亲情纽带,但传统价值观念逐渐走向多元,传统人际关系逐渐淡化,传统家族观念和作用走向弱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笔者近年回乡,最大的感受就是故乡日新月异,但很多传统文化记忆在现实中慢慢消失。在过去的农村,村内家族相对固定,村与村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缘血缘边界,乡村文化秩序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出打工盛行,农村文化模式随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发生了巨变,传统道德呈现碎片化、边缘化态势。人与人交往逐渐减少,年长者在乡村文化秩序中迅速被边缘化。家训和传统村规民约对现代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乡村传统文化日益衰落。有些年轻人在道德与法律交界的边缘难以自律。这让我每次回乡都既欣喜于家乡发展变化,又感到某种失落与不安。因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传统乡村治理的一些有益智慧,对于做好新时代乡村治理仍然很有必要。
下面就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治理,提几点建议:一是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吸引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可借助微信群、APP平台、建立“电子族谱”等,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也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讲述自己童年最深刻记忆的动人故事,唤起乡情、亲情。通过参与族谱修缮和乡村治理,增强年轻人对家乡的认同感。二是利用乡村旅游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比如:将族谱、档案放入乡村博物馆;举办清明祭祖活动和梨花节、秋收摘梨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邀请乡贤开展村落文化联谊活动,吸引在外的人回乡旅游,向朋友讲述家乡故事,提高本村的知名度和活力,增强大家的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下焕发活力。三是通过基层党建增强乡村治理效果。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让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遵循乡村治理规律,尊重村民意愿,按照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要求,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
以上从传统文化传承角度对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做了一些思考,旨在提醒人们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延续文化根脉,保留更多对乡村的心灵向往,永远看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
网站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