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边角经济”振兴曲在大山深处回响

日期 : 2020年06月08日 10:46:31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2019年5月,贵州省六盘水市提出,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做文章,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一年来,“千家万户小康菜园”不仅有效保障了农村群众的“菜篮子”,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改变了农民生活方式,更为山区探索出了一条发展“边角经济”的乡村振兴之路。

  

  房前屋后闲置地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金土地”

  

  ——土地对于山区来讲,是稀缺资源。发展“边角经济”,用好身边资源,解决农民餐桌安全丰富问题

  地处乌蒙山区的六盘水,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用地“高、少、碎、瘦”问题突出。受传统的种植养殖习惯、生活习性等因素影响,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深山区、石山区的农民群众,常以玉米饭、酸汤豆菜为当家菜肴,膳食结构比较单一。

  “如何让农民‘菜篮子’的丰富安全健康,成为六盘水脱贫攻坚的加试题、乡村振兴的必答题。”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明说。

  六盘水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既符合当地实际,又体现人民群众期盼,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惠民工程。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019年5月,“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在六盘水的村村寨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有土地才有菜园,有菜园才有小康。“我们村里连片完整的土地大都流转,发展了精品水果等山地特色产业,百姓自家可耕种的土地并不多。”盘州市海坝村党支部书记李健康说,增量空间不大,村里热爱生活的群众便筹谋着做优“存量”。

  耕地资源紧张的六盘水将目光瞄准了农村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过去这些土地要么堆放杂物,要么无人问津,不仅影响农村环境,更体现不出土地的价值。”李明介绍,通过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把闲置土地与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把传统种植与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把小康菜园与产业革命结合起来,把“小菜园”做成“大产业”。

  在六枝特区银湖街道东风村王家寨组,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小康菜园”里蔬菜郁郁葱葱,小青菜、香菜、香葱、豇豆长势喜人,有的菜园里还种有果树,枇杷、桃树等水果挂满枝头,惹人喜爱。

  “我要把小菜园管护好,吃不完的菜还可以拿到市面上去卖,补贴家用。”村民王天国说,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自来水通了,水泥路也修到家门口,现在又利用房前屋后零碎空地,打造了多块小菜园,种植了各种蔬菜水果,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也解决了吃菜问题。

  “将农民房前屋后的边角土地以‘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的形式规划利用了起来,使边角之地创造‘边角经济’,产生‘边角效益’。”李明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外面的物流进不来,对赶乡场进行了管控,广大农村靠的就是“千家万户小康菜园”,解决了平常吃菜的问题。

  “‘千家万户小康菜园’一头挑着脱贫攻坚,一头挑着乡村振兴。通过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贫困群众的酸汤饭、辣椒水变成了供应市场的健康饮食。”六盘水市委书记王忠说。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六盘水“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思路越来越清晰,措施越来越有力,从“一个棚架、一垄菜园、一组果树”再到增加“一排栅栏”,提出了“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的标准要求以及“有颜值、有气质、有品质、有价值”的愿景定位。一年多来的探索实践和不断丰富完善,六盘水“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让农民成为“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的建设主体

  

  ——只有农民参与和主导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否则即使将乡村建设成花园,那也只是增加了一个旅游景点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衔接的关键就在于要抓准问题,打通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

  推进“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六盘水坚持以农户为主导,坚持一户一策,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棚则棚,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实现多要素融合。

  “农民既是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主力军。因此,我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指导群众自己设计、自己选材、自己建设美好家园。”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关正说。

  “你看,原来我们用的是气钉枪来打,只能打小钉子,远没有现在用铁钉来固定稳固。”“以前的横条要薄一点、窄一点,现在的横条就宽得多,也厚得多。”盘州市刘官街道松官村的村民介绍起搭栅栏的经验。

  厚薄之分,新旧之别,是实践的探索,也是经验的积累。

  “以前,这里是一座废弃的老房子,风吹雨淋,年久失修,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盘州市柏果镇阿卡村第一书记徐伟波指着路边的一处小康菜园说,“村民们一合计,拆除老房子,平整土地,就地取材,利用废石碎砖和竹子做成栅栏,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今日的活力菜园。”

  要想建得好,政府引导不可少。3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缓解以来,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果蔬站陆永会站长就开始奔波于各个村寨做蔬菜种植培训。

  “我们不提倡流转土地集中种植、不提倡一个小菜园只种一个品种、不提倡同一块菜地常年种一种蔬菜、不提倡一块菜地用障碍物进行分割、不提倡只围围栏不种菜、不提倡将一些非小康菜园编制围栏、不提倡在蔬菜基地中间围一块小菜园,不提倡将农户已种植花草的花池强行用于种菜。”陆永会说了一系列的不提倡,最终想表达的是因地制宜,让农户自己做主。

  “以前,我们也会在家门口的地里种种菜,但那时不懂技术也没有人管,长出来的蔬菜不好。”东风村王家寨村民王明庆说,“自从有了小康菜园,种什么菜、怎么种都有了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菜长得越来越好。”去年,王明庆还被评为六盘水市“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示范户。

  一个菜园,一张奖状,开启了王明庆的新生活。

  与此同时,在“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实施中,六盘水参照脱贫攻坚组织指挥体系,实施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片的工作模式。各地纷纷成立蔬菜产业工作专班,分片指导工作,对“千家万户小康菜园”推进情况进行督查通报,以问题促整改,以整改促推进。

  

  “千家万户小康菜园”成为山区乡村振兴新地标

  

  ——作为农村生产深入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业态,对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农耕文化的传承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的基础是菜园,目的是小康。

  走进六盘水的村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用栅栏装点而成的小康菜园透露出了别样的风格。土地里,一垄垄蔬菜青翠欲滴;棚架上,一个个豆荚籽粒饱满,瓜果长得茂盛,灯笼花开得正红,蝴蝶蜜蜂穿梭其间,鸟声不绝于耳,乡村的精气神在这里得到提升。“千家万户小康菜园”成为“有价值、有品质、有气质、有颜值”的乡村振兴新地标。

  “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的目标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农村群众节本增收。自家餐桌上有新鲜菜瓜,品种丰富了,剩余的还可以售卖,看似普通却“一地多得”,铺就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幸福之路。

  “边边角角用起来有一亩地,白菜、西红柿、辣椒样样有,根本吃不完,就由蔬菜基地统一收购,一边省,一边挣,身体还得到锻炼。”东风村村民王虎说。

  “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核心是生态。在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过程中,六盘水市注重人居环境整治,多给自然“种绿”、多给生态“留白”,保护好房前屋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细胞”,为农村生态环境增添新的动能。

  “房前屋后不留渣,庭院内外果蔬花,讲究卫生精神爽,农村不比城里差。”进入盘州市盘关镇海坝村,这幅挂在农家围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

  “你看,那些位置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干净过;种上菜,还绿油油一片。住在这里,环境好,风景好,心情更好!”村民田明青一手提着扫帚,一手指着不远处的一个菜园说。

  在六盘水市,像海坝村这样发展“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的村庄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按照规划,到2021年六盘水将建成“千家万户小康菜园”示范村寨200个以上,新建“千家万户小康菜园”33万户以上,实现“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全覆盖,农户自食蔬菜基本实现自给。

  “用心、用情指导农户建设好小康菜园,展现家文化、村文化、土文化,让‘千家万户小康菜园’成为每个人心中最留念、最牵挂的地方。”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副调研员王凤波认为,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既是在塑形,也是在铸魂。乡村作为农民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载体,它是每个人心中最牵挂、最想念的地方。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任德成老人住在城里的子女就会带上孩子来村里探望老人,帮忙打理菜地。“小康菜园成为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为年轻人提供了了解和传承农耕文化的机会。”任德成说。

  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庭院经济为基,“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从土地利用、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产业融合、常态长效上下功夫,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点线面结合,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提质增效。

  乡村旧貌换新颜,深山画就蓬莱图。伴随着“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的全面纵深推进,四季有菜有果有花有绿的亮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六盘水大地上徐徐展开。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