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不负春归迟 水乡入画来 ——湖北省仙桃市“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共建走笔

日期 : 2020年06月05日 9:25:9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湖北今年的春天来得有些晚,但迟到的春天里蕴含着勃勃生机。

  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按下“暂停键”的“江汉明珠”——仙桃,从4月初开始全面开启“快进键”。

  在距离城区中心20公里的沔阳小镇项目工地上,机声轰鸣,一台台挖掘车、一辆辆翻斗车正加紧作业,一片繁忙景象。全市各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每天都有新变化,每天都有新进展。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考题”面前,仙桃市委、市政府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共进,深入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路径,从根本上促进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深度融合,一幅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水乡田园画卷在江汉平原徐徐展开。

  

  筑牢绿色生态,水乡田园靓起来!

  暮春暖阳,桃红柳绿,河湖环抱的乡村房舍错落别致。移步进村,家家户户的住房和庭院美观整洁,村口导览图、门前标识牌详实清楚,垃圾、污水统一处理,过往游客艳羡不已。

  乡村之变勾住了韩协堂回乡的心。韩协堂是下麻村人,早已进城,回乡小住一段时间后心生感慨:“这里空气好,环境好,真想回家住到老。”

  生态改善、乡村亮丽的背后是“大美仙桃”顶层设计带来的红利。2018年初,仙桃市编制出台了《仙桃市乡村振兴规划》,围绕环境整洁、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安全有序的建设目标,对全市62个重点村庄开展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排湖是老沔阳的自然遗产,从市级层面选取环排湖区域的6个镇(办、区)、21个村,高质量打造示范样板。各村就地取材,因势造景,百里排湖连成一串独特水乡风景:李台村的屋后荒地成了居民休憩小游园,红杨树村的边角地建起了小花园,栗林嘴村的破损广场改造成了孩子们的欢乐谷……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也是美丽乡村的特色与亮色。”仙桃市委书记周志红说,要让绿色生态变成“美丽财富”,必须向“脏乱差”开刀,向“白富美”看齐。

  向污染宣战,仙桃打响汉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沿线化工企业搬迁入园,48处非法码头全部拆除;排湖风景区1237户全部纳入“厕所革命”范围,完成400多户农户改厕,新建一座日处理污水2000吨的中心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管网近5000米,基本实现了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湿地保护、退渔还湖工作,完成沔阳小镇1500亩天鹅湖、密塘渔村500亩新口湖等大小湖泊的生态修复;全市去年投入1.5亿元,造林5.9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0.2%。

  历史上“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一旦丰收了,狗子不吃糯米粥”的民谣,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个地区水淹良田的情形。仙桃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逐年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真正变“水患”为“水利”,仅在2019年上半年就完成投资3.52亿元,疏挖农田水利沟渠2408公里。

  垃圾曾经是困扰乡村美化的难点,按照“市场化运作、减量化操作、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工作思路,仙桃逐步完善分类设施建设、分类收运体系,对全市654个行政村实现全域覆盖,市场化运作率达到100%。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不仅注重美丽乡村硬件设施建设,更把督导检查机制作为重要抓手贯穿全过程,制定《仙桃市美丽乡村建设暨“擦亮小城镇”行动观摩拉练考评办法》,采取现场观摩拉练的考评方式,按期按时进行检阅、评比、推动。”仙桃市市长余珂介绍,“拉练评比结果作为考核指标内容,纳入各地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通过常态化的评比活动,促使广大干部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4月25日,仙桃市今年首次美丽乡村建设暨“擦亮小城镇”行动项目拉练正式启动。市委书记、市长率全市各镇办场园区和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观摩,一路看、一路议、一路点评、一路打分。胡场镇潭湖村产村融合在拉练中饱受好评,入驻该村的阿尔迪有机农场承接土地流转1653亩,带动200多人就业,一批“农旅+”项目风生水起。周志红现场点评时说,潭湖的成功就在于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以产业作支撑、坚持市场化运作。

  上下同欲,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点滴改变做起,这片“水袋子”之地“颜值”不断提升,老百姓从环境改善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也鼓起了“钱袋子”。

  

  做大特色产业,“美丽经济”强起来!

  美而不富不为美。越来越多的仙桃村庄,正在实现由“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嬗变。

  历经500年风雨的银杏、幽深寂静的木屋深院、飞檐翘角的古朴民居……这里就是郑场镇渔泛峰。

  “哪里去找人间天堂,渔泛峰就是最理想的地方。”看到古村重新焕发生机,69岁的吴仲安老人很是激动,“家乡有底蕴、有资源,一定会越来越好。”

  古风古韵的渔泛峰是汉江沿岸古码头的样本,更是江汉平原腹地古村落的标志。仙桃人称赞:“这里镌刻着老沔阳的印记,是体现老沔阳气质与精神的故园。”渔泛峰的精彩亮相,是仙桃坚持农旅融合、深挖地方潜能的一个生动案例。

  仙桃没有名山大川,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但规模农业“家底”殷实,“水”“田”禀赋优于周边。依托现有优势,仙桃着力培植了近20家集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

  “死守传统,路只会越走越窄。”仙桃餐饮巨头“农家小院”掌舵人陈新云深有体会,“2018年,公司进军农旅结合,在古村渔泛峰打造田园观光和体验式农庄,游客可以看烂漫田野,听鸟语蝉鸣,吃有机果蔬,忆美丽乡愁。”

  除渔泛峰古村外,还有梦里水乡、沔州“百万花海”等省、市级重点农业休闲旅游项目。这些项目均按景区标准设计建设,已初步形成“旅游+农业+加工+服务”的多元产业业态,形成独特的市场吸引力。

  站在沔阳小镇在建项目工地的高处,仙桃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少云告诉记者,沔阳小镇定位为具有江汉水乡风情和沔阳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活类小镇,打造环武汉都市圈大型休闲度假目的地。规划占地面积一万亩,其中,首期项目约1200亩,重点建设以“一河两街”为主体的沔阳文化体验区,包括一条江汉水乡生态景观河和两条以文化展示、特色美食、精品民宿为主的“沔阳文化风情街”。

  “春归”后的仙桃,重大文旅项目渐次重启,“两套锣鼓一起打”,一边忙开放、一边忙建设。“百万花海”3月20日打开大门,并开启二期项目;梦里水乡4月17日恢复开园,一望无边的丛林花海,纵横交错的河道湖泊,岛屿、村落、水林……沿途美景不胜枚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形成全域旅游的大势,仙桃市将散落在各个乡镇的一个个美丽村落串成主题各异的旅游线路。目前,全市拥有农旅融合示范主体17家,其中省级3家。去年五一期间,农旅融合的破题之作——“梦里水乡”接待游客5.9万人,单日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仙桃境内,江河纵横,湖泊遍布,河湖沟渠水质明净,天然饵料丰富,衍生着丰富多样的水生动植物,注定了仙桃凭借水的优势大力发展产业。

  仙桃市洪渊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黄鳝养殖为主业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童国兵向记者介绍:“一般养殖户能挣到40万元以上。眼下是黄鳝生长旺季,我们要抢抓时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做好复工复产工作。”合作社现有社员400多人,年销售优质黄鳝6500吨,繁育黄鳝种苗3000万尾,是全国最大的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

  “中国黄鳝之都”焕发新活力的同时,其他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也持续提升。

  在西流河镇白衣庵村,村道边有几个崭新的白色塑料大棚特别引人注目。它们并不是用来种菜的,而是用来养鱼的。大棚内,整齐排列着64个鱼池。卫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易卫祥站在一个鱼池边,手一扬,把饵料撒下,几千条鲈鱼“哗啦”一声同时跃出水面,水面上溅起一片白色浪花。“今年预计将有6000万尾鱼苗投放市场。”易卫祥介绍。涉足黄鳝养殖领域已近20年的他,看到新的商机,建起了近6000平方米的温室,干起了“大棚养鱼”。

  今年52岁的陈静涛是湖北宏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是湖北省最大的甲鱼繁育基地,年产800万只中华鳖优质幼苗,养殖商品鳖150吨,实现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1000多亩的甲鱼养殖基地成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鱼苗和成鱼供不应求。

  仙桃市做足“水文章”,大力推广硒蟹“3+5”高效生态养殖模式,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量可达3800多万斤;加快结构调整,蔬菜、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多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33万亩,名特水产养殖比重达75%。

  产业跑得快,要靠龙头带。全市培育农民合作社1750家、家庭农场1280家,带动农户18万户以上。

  “互联网+”新模式方兴未艾。据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邓念国介绍,全市已建成农产品电子商务孵化园和创业园,引进京东、苏宁易购、淘宝等10多家知名电商企业进驻,经营品种涵盖全市70%的农产品。

  

  聚焦乡愁乡风,幸福锣鼓敲起来!

  在仙桃,水传递的不仅是如画的风景,更是一种文化内涵,契合了仙桃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正所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不光是环境变美、产业变美,民风更要美。”周志红说。

  近年来,仙桃按照“市有文化中心、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组有文化中心户”的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市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全面完工,22个镇实现综合文化站全覆盖,90%以上村居建有文化小广场,更新完善了708个农家书屋。同时,积极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三下乡”活动。仅在去年上半年,全市送图书下乡1.2万册,送花鼓戏下乡70多场,送电影下乡3600多场,形式多样的文化丰富了群众多元精神需求。

  生活富足起来的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不再落寞。农忙之余,看书读报、跳舞健身……此起彼伏的幸福歌声为乡村大地带来幸福祥和,和谐、文明之风遍布乡村的每个角落。

  一个小舞台,一个图书室,可以消灭10个麻将室。仙桃各村都建有农家书屋,书籍种类齐全,成了农民的精神乐园。老年人爱看历史典故,中青年喜欢科技种植类的书,孩子们则对童话漫画书爱不释手。

  仙桃坚持以德聚心、以德聚气、以德聚力,连续15年开展“敬老好儿女”评选,连续开展7届“感动仙桃十大道德模范”评选,每月举行“仙桃楷模”评选活动,涌现出了荆楚楷模彭正喜、湖北道德模范胡泽兵等各类先进典型160多人,诠释了凡人善举,弘扬了社会正气,使“开放开明、尚德尚进”的仙桃精神看得见、摸得着。

  李台村将村规民约刻在文化广场,用皮影小调传唱党员公约,“规”出了好景象,“约”出了新风气。杨林尾镇搭建“草根舞台”,创建“民众乐园”,文化盛宴摆在了群众家门口。邓王脑村文化长廊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门”,把孝老爱亲等优秀中华传统内容全部植入村民生活……

  为解决困扰老年人的就餐问题,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18年以来,仙桃出台扶持补贴政策,以城乡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为依托,以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探索开展社区“幸福食堂”试点建设。

  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造就和赋予了仙桃儿女勤劳、质朴的优良品质。但也存在人们操持红白喜事时好面子、爱攀比的不良风气。家庭富裕的“挣个脸面”,家庭困难的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尽管大家对这种陋习都很反感,但碍于情面,很少有人去抵制,轮到自家办事,也只能随大流。

  “近几年,我们重拳治理人情歪风、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习俗,将主流价值、公序良俗根植于群众心中。”仙桃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印家利介绍,如今,红白理事会已成为仙桃人民“过事”的“主心骨”,他们结合当地风俗操办相关事宜,既不铺张浪费又不落俗套,还能被群众广为接受,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

  以文化人,凝心聚力。乡风文明的提升不仅改变着乡村生态面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更是唤醒乡村文化复苏的重要力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仙桃守护乡愁乡韵,培育淳朴民风,激发了乡村变美的内生动力。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稔熟;沙湖沔阳州,年年庆丰收……”伴随沔阳渔鼓激越的唱腔,富庶大美的仙桃正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晖昂首迈向全面小康。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