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新村融合“并村又并心”
日期 : 2020年06月15日 15:17:27来源 : 农民日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日益向城市集聚,不少自然村走向萎缩乃至消失,于是出现了“大村并小村”等现象。行政村规模的调整,使得土地、资金、产业、公共服务等得到有效整合,有利于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虽然新村挂牌一夜之间即能完成,但是距离真正的融合却差之甚远。民心如何汇聚成流?农村集体资产、资金和资源等“三资”如何处置?又如何解决合并后的发展课题?这是一篇新文章,也是一块“硬骨头”,更是新村融合的必解之题。
婺城尽管是浙江省金华市的中心城区,但三面环山,山区、半山区就占了半数多面积,不少村庄经济薄弱,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营收入。2019年1月,婺城完成新村挂牌,其中236个行政村合并成92个新村。
记者发现,一年多以来,婺城把重心放在了“后半篇文章”,从“并村”到“并心”,用发展的理念、经营的思维、战略的高度,让“睡大觉”的资源活起来、村集体的口袋鼓起来、老百姓的生活美起来。
办事不分你我他
“眼前的这幢古宅,又叫‘督军府’,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曾被流寇占据,抗战时期成了指挥部。”婺城区竹马乡党委书记姜建军娓娓道来村庄历史。这个村名叫竹马馆,由东宅、西宅、汪山头、邵湖头4个村合并而来。
或许由于是集镇所在地,竹马馆的民居多为新房。而古宅得以保留,很大程度上缘于恰好地处东宅与西宅交界。两村本就同根同源,百姓世代居住。古宅分属7户人家,尽管陆续搬空,却因为行政村的一道篱笆,幸免于被拆之劫。
2018年,竹马乡启动小城镇综合整治,向老百姓租来民房。在木匠、泥匠、瓦匠等一帮师傅的修葺之后,原本几近颓败的古宅竟“枯木逢春”,成了一代人寻找乡愁的家园。但在这一轮的综合整治中,村庄之间还是产生了不少摩擦。
“哪个村景观多一点,哪个村设施多一些,彼此之间难免会有意见。如果单方面为求平衡,一味和稀泥,就会造成资源浪费。比如像污水管网的纳管,倘若谁也不让谁,就会导致各自为战,还会拉长工期。”姜建军说。
此时,竹马馆村党支部书记李庆丰接过了话头:“确实是这样,并村之后,我们就尝到了甜头,办事情不分你我他。”李庆丰此前在西宅村当了近十年村党支部书记,“履新”一年多的实践,让他深有感触。
拿4个村的居家服务中心来说,过去每个村老人不多,可还是得腾场地、聘员工,一年下来得花费10万多元。现在,4个中心并为1个,提升了餐标和环境,剩下的在提升改造后对外出租。一来一去,既能省去每年10万多元的运营费用,今后还能有额外收入。此外,竹马集镇综合市场开发项目的顺利落地也颇具说服力。该项目地处竹马馆村,将取代过去“脏乱差”的农贸市场,计划投入4000多万元,由8个村投资联建,底层用于果蔬生鲜交易,上层则用于商铺和住宿出租,有望为每个村带来10%的年投资回报。
“如果没有新村融合,这个项目不会这么快落地,决策效率也不会高,很多事情推动起来,多少会有些磕绊。”李庆丰如实坦言。
大车拉着小车跑
离开竹马馆村,驱车十多分钟便抵达罗店镇的西吴联村。该村由5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其中“主村”西吴村就占了一半多人口。与竹马馆4个村难分伯仲不同,并入西吴联村的几个村差距明显,除了西吴村年收入130多万元,剩余4个村里,有3个是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
58岁的吴根升是西吴村的老支书,从上世纪80年代接下坩埚厂,到90年代转产温室甲鱼,全村养殖规模一度跻身全省前五强,后来为了生态关停鳖棚后,转而发展特色苗木经济。如今,西吴联村已是远近闻名的花卉村。村口的展示展销中心,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近百万元租金收入。
新村合并后,交给吴根升的核心任务就是如何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吴根升并未直接上马项目,而是将一个个历史遗留问题梳理出来,开展为期3个月的“访民情、解民忧、促发展”行动。
吴根升与村班子定下时间表:5月摸底调查,6月着手解决,7月正式答复。需要从中协调的,他自己当“老娘舅”;需要上级部门支持的,他便跑部门请人现场办公……还别说,39根“硬骨头”竟在限期内全部啃下来。一下子,村班子士气十足,公信力也明显提升。
抓完班子抓党建。村里有100多名党员,吴根升就要求党员带头,扩大产业规模,并且结对困难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渠道拓宽等服务。同样,若有人想要申请入党,则必须参与村庄事务。
“抓班子、抓党建,听着虚了点,实际上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村庄来说,火车头太关键了。但与此同时,也必须通过抓发展,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让村集体更有威信。”吴根升擅长经营之道,他瞄准的还是老本行——花卉苗木。
站在即将封顶的花卉市场综合大楼前,吴根升描绘着不久后的场面:“一层出租做店面,主打精品,二层提供旅游接待、婚宴场所,三层用于文化展示和技术研发。这些恰好补上了现有产业的短板,又能为参与投资的几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带来稳定收入。”
眼下,吴根升还操心着两件事:一是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依托市场这个大平台,形成更为紧密的产业链条;二是结合毗邻城区的天然优势,如何借助“地摊经济”的东风,让更多老百姓投身创业,同时为市场再添人气。
民心融合方致远
这段时间,长山乡望山新村真是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干劲儿。因为南山漫道美丽风景线的提升改造,涉及到村里3条道路的新建或改建,不仅能有效提升村里的对外交通网,关键还能为村庄环境再添美景。这不,村里马上成立了政策处理攻坚小组,村支书陈桂余负总责,下设4个工作组,全力保障项目按期进场。
陈桂余说,今年4月村里正式实现“三资”完全融合,干部们心更齐了,劲儿更足了。根据计划,今年望山新村还将实施下溪秀美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乌石屏自然村、上溪自来水改造等一批新项目。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儿,期待着美丽乡村的蝶变。
“三资”关系到各家各户的直接利益。婺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严东生告诉记者,为确保行政村规模调整平稳有序,区里专门确立“协商融合”和“完全融合”两个界定标准,并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动“三资”实现完全融合。目前,92个新村中,已有73个达到完全融合。
有了这一基础后,发展才能更稳当,也推动了资源的高效配置。据了解,在实践中,婺城形成了“新村图强十法”,像西吴联村的“红雁帮带致富法”、安地镇雅傅村的“土地整合经营法”、白龙桥镇楼家村的“资产增值保值法”……总之,每一个方法背后,都凝聚着因地制宜的大智慧。
蒋堂镇杨新村不大,3个行政村合并后,也仅有152户人家。据了解,3个村地缘相近、产业相近、文化相亲,但由于规划相对独立,导致步伐不一。新村融合后,村“两委”率先对资产进行盘点,并对原先制定的规划项目进行整合,打破了村与村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劲儿往一处使。
今年,婺城区还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优配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在婺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妙芳看来,要写好新村融合的“后半篇文章”,重点还在于“并心”,只有掀起广大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大热潮,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新村的大变化、大发展,才能让并村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才能让村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能量。
网站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