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暖风遍吹贺兰山
日期 : 2020年12月09日 14:49:34来源 :
粮丰物阜,塞上江南。宁夏是一片被上天眷顾的热土,“父亲山”贺兰山自南向北绵延400里,用雄伟的身躯遮挡来自腾格里沙漠的侵袭,敞开胸襟拥抱被“母亲河”黄河滋润的沃野。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成果丰硕,但放在全国来看,这里仍是民生短板较为突出的地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宁夏做好“三农”工作、补齐民生短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今在贺兰山下、黄河岸边,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并大力推进的“一村一年一事”行动的暖风正吹遍宁夏每一个村庄,成为重民生、补短板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温暖着广大农民群众的心。
农村的事农民说了算,着力解决补民生短板“最初一公里”问题
针对民生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指出,要紧盯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千方百计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想方设法解决一批民生难事,着眼长远抓好一批民生大事,切实提高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宁夏民生的短板主要在“三农”。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姜志刚说,做“三农”工作要走好群众路线,每一项工作都要尊重农民意愿,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举措细化到村庄。
“一村一年一事”,即每年为每个行政村至少办好一件实事。在谈到这一行动的目标指向时,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和山表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农民的事情农民提,农民的事情农民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推动“三农”领域补短板和“五个振兴”在村庄落地见效。
“行动的发起源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自治区党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刚说,“调研中,农民群众反映最多的,主要是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小事、难事。我们认为,老百姓再小的事都是大事。”
通往葡萄园的路要修、黄花菜的晒场要硬化、村里急需新建两个公厕……从宁北平原到宁南山区,农牧民反映的问题,都装进了农业农村干部的心里,也被带回到办公室的案头。要办的事很多,先办哪个后办哪个?村里那些事究竟谁说了算?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干农业靠农民,住在农村的也是农民,乡村振兴必然是包括农民进步在内的全面振兴。最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农村的事必须要由农民说了算。”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罗全福说。
这一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民生补短板的“最初一公里”。
方向定则思路明。从2019年7月开始,自治区党委农办牵头开展调研,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关于在全区农村开展乡村振兴“一村一年一事”行动的意见》,并由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随后工作方案、工作台账等相继出台,搭建起“四梁八柱”。
随着2020年日历的开启,一场聚焦农民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的“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在贺兰山下轰轰烈烈展开。
事怎么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群众自主决定所办实事,村民讨论清楚一件办一件,确保年度不漏空,行动不走虚,件件有结果。实事由村集体决定、村民全面参与,村“两委”组织实施、村监会监督、村民投工投劳、自我建设,政府指导和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钱怎么来——各市、县(区)和相关厅局将行动事项纳入年度优先实施项目,把项目资金支持和调动社会力量投入结合起来,统筹整合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截至今年10月底,全区累计完成投资19.3亿元。
人怎么干——党委农办抽调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各市、县(区)成立由党委和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机构,形成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和乡镇配合,专人负责,上下协同,衔接有序的工作机制。建立工作任务台账,按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清单分类管理,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逐一销号,建立工作推进落实定期报告和调度通报制度。
同时实行挂图作战,制定行动推进路线图,明确时间表,落实进度要求,实行“一张图纸管到底”。制定全区行动考核评价方案,结合日常抽查检查和调研掌握情况,对各市、县(区)推进情况跟踪监督。根据考评工作成效确定400个行政村,每村以奖代补5万元。
据统计,今年除西吉县集中精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外,全区共确定“一村一年一事”办理事项1890件,其中基础设施905件、产业发展455件、公共服务238件、乡村治理213件、农村改革41件、其他38件;其中申请自治区办理43件,市、县(区)、乡镇、村办理1847件。
近一年来,“一村一年一事”行动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细化到村庄,从能办的事、必办的事和老百姓的小事、难事做起,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抓手、补短板强弱项的具体举措、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和加强乡村治理的具体要求,让农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获得实打实的收益。
自治区党委农办秘书处处长康波介绍,截至今年10月底,全区1890件事项,已完成1839件,占97.3%;正在推进51件,占2.7%。
补产业发展短板,解决农民的“操心事”
在扬黄灌溉工程移民村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柳泉村,“一村一年一事”帮了柳泉缘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忙”。“之前我们没有专业晒场,村民种的黄花菜有时甚至错过最佳采摘时机。”合作社负责人苗军说,“经过大伙儿商议,村里整合资金24万元,帮合作社建起了40亩水泥晒场,彻底解决了‘卡脖子’难题。”
暑假期间,新修的晒场铺满了被乡亲们称为“小黄鱼”的黄花菜,十分壮观。苗军是驻村工作队成员,驻村时他发现村里最缺主导产业,于是带头种植黄花菜500多亩,并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7000多亩,产业吸引当地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次,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提档升级的产业,让黄花成为柳泉村民致富的“小金条”,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万元。产业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钱袋子”也是农民群众时刻在“操心”的事。在全区确定的“一村一年一事”中,涉及产业发展455件,占全部事项的24%。
在宁夏,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很多村是贫困村、移民村,发展产业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最有力的保障。然而在平时,产业发展投入不够,常常“撒胡椒面”,“一村一年一事”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真正解决了困扰产业发展的难题。
在银川市西夏区唯一的自治区级贫困村同阳新村,记者在政府投资部分基础设施引进的精准扶贫食用菌培育园看到,灵芝、杏鲍菇、茶树菇等茁壮成长,各种蘑菇一丛一簇,争着钻出菌袋。在“一村一年一事”行动中,该村投入100万元建设了园区自动化控制系统,补上发展短板。园区去年已为该村发放100万元资产收益性分红,今年预计为周边19个村共带来3000万元收入。目前全村已顺利“脱贫摘帽”。
在“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助力下,宁夏农业不仅实现提档升级,还与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在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沟台村,杨福成最近忙得还没时间细算“十一”期间的收入。老杨是村里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村里“一村一年一事”也重点依托吴忠福成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富硒瓜果、开展稻田养鱼,通过鲜米坊、磨面坊进行粮食“微加工”,还能提供餐饮住宿等项目。
通过“一村一年一事”行动,银川市兴庆区实施月牙湖乡肉牛养殖园区和设施温棚建设项目,帮助300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增收2.5万元;中宁县实施经果林和花椒试种项目,带动679户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灵武市建设10个田园综合体、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平罗县实施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总产值达到2.3亿元……
宁夏农业当前正由注重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科技创新,确保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补基础设施短板,解决农民的“烦心事”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关键,这些事可能很小,小到一个厕所、一条小路、一座小桥,但确实是老百姓的“烦心事”。在确定的“一村一年一事”中,涉及基础设施的905件,占全部事项的48%,近一半。宁夏各地在行动中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主要任务抓好落实,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秋时节走进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宛如进入如画般的绿色长廊,村庄一步一景,墙根院落满是用有当地特色的大青葡萄作符号的自然装饰,一座座青红砖搭建的西北民居掩映在设施果蔬、经果林中,古朴自然、生机勃勃……
“这个村的‘一村一年一事’项目是党新路改造工程,通过整合财政奖补项目资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总投资133万元,建设包括硬化路面700米、新建公厕2座。”乡党委书记宗立冬娓娓道来。党新路是白寺滩一条主干道,此前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在发展民俗旅游中,此前小公厕也成了“大问题”。
经过紧锣密鼓建设,如今党新路改造完成,路面平整宽阔,成了百姓心中的“党心路”;新建公厕干净清洁,方便了乡邻和游客。目前该村“一核、两轴、三景观、四产业”的乡村振兴蓝图正徐徐展开,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村容村貌整洁的“塞上葡萄第一村”图景渐渐清晰。
宁夏农村在基础设施方面欠账很多,目前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都已经行动起来,力争在全区实现‘一年办一事,三年大变样,五年建新村’的目标,彻底改变农村社会面貌。
在红寺堡区永新村,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乡村旅游农产品展销、创业中心进入收尾阶段。该村是一个由海原、西吉搬迁移民组成的村,近几年探索“旅游扶贫”模式,依托周边航模节的举办,政府扶持了52户民宿。“今年‘一村一年一事’,我们整合文旅项目和闽宁合作资金建设农产品展销创业中心,就是为了将旅游扶贫提档升级,使之成为村里的‘造血式’支柱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彬说。
今年,一大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在贺兰山下施工完成:银川市安排以奖代补资金300万元,每年评选30个村每村奖励10万元,用于农村道路硬化、美化、亮化等;彭阳县推进3000亩机修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中宁县恩河镇统筹资金2000余万元,解决860余户农民生产难、出行难、环境差等问题……
宁夏全区的目标是,到2022年,统筹解决“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农村道路、饮水、绿化亮化、住房、网络、电力、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实现全面提升。
补公共服务短板,解决农民的“揪心事”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在确定的“一村一年一事”中,全区涉及公共服务的有238件,占全部事项13%。自治区党委、政府认识到,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的农业农村八个方面短板中,宁夏都有不同程度存在,这些短板不补上,就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拖全国的后腿。
在隆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记者看到,这里活跃着多支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志愿者上门访谈、公益帮扶等广泛开展帮教,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该县从去年开始,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部署,建起“县(中心)+职能部门+乡镇(所)+行政村(站)”四级志愿服务体系。
今年该县抓住“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契机,改扩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个、文化活动室1个、老年饭桌1处。全区各地也纷纷整合资金资源,不断健全完善村级阵地公共服务能力,让农村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如利通区推广兰花芬芳“345”志愿服务模式,利用新时代讲习所、四点半课堂、科普E站等70多个基层阵地资源,打造“五大文明实践平台”。该区罗家湖村、柴桥村建设老年饭桌,刘碱滩村打造儿童之家等。
农村全面小康不仅体现在农民生活上,还体现在乡村治理水平上,在全区确定的“一村一年一事”中,涉及乡村治理的有213件,占全部事项的11%。宁夏坚持在服务中实现治理、在治理中实现服务,“积分制”“党建+治理”乡村治理模式全面推开。
在环境整治方面,如贺兰县确定农村道路“三化”、住房、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渠道砌护等民生事项65件,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资金来源、办理进度;彭阳县将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列为“一村一年一事”办理事项,财政加自筹250万元,完成改造500户。
在社会治理方面,如利通区示范推广数字乡村治理、“4431”村级民主管理工作法、“5311”民主管理制度、“笑脸积分制”等管理模式,组织“利通24孝”、“最美利通人”、移风易俗带头人等评选;固原市推行“一套机制、三个健全、五个结合”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积分内容群众定,积分方式群众议,积分结果群众评,让群众由“要我治”变为“我要治”。
同时,把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和完善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每年投资3.88亿元扶持388个行政村,全区2259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13亿元,经营性收入3.37亿元。如贺兰县盘活水、田、闲置学校等发展休闲旅游,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0多万元;中宁县通过产业联营、利益联结、跨村联建,打造高标准枸杞产业基地,推进小农户与村级集体经济联合发展。
锐始者必图其终。“把好事办在群众开口之前,把实事办在群众急需之时,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咸辉表示,“‘一村一年一事’行动聚焦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取得了积极成效,在迈向‘十四五’新征程上,我们将持之以恒,为农村群众办更多实事。”
暖风劲吹,民心花开。随着一件件好事、实事的落地见效,贺兰山麓,一个个美丽乡村竞相崛起;黄河岸边,一张张百姓的笑脸洋溢着幸福。
网站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