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玉米链,“链”出粮食安全新境界

日期 : 2020年12月21日 9:14:1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秋风来送爽,硕果满山岗。金秋的黑龙江,沃野千里,一片金黄。

  黑龙江省,连续9年粮食产量全国第一。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9,粮食调出量占全国的1/3,为全国每人每年提供100斤原粮。

  中华大粮仓,玉米挑大梁。2019年,黑龙江粮食总产1500.6亿斤,其中玉米产量788亿斤,占比52.5%。专家预计,今年黑龙江粮食将实现“十七连丰”,玉米亩产比去年增加3%至5%。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较大冲击。面对特殊形势,黑龙江如何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玉米生产能否稳得住?

  深秋时节,记者辗转黑龙江绥化、齐齐哈尔等地,用镜头和笔端记录玉米产业链发展的脉动。满脸带笑的农户无不感慨:“又是一个丰收年!”

  

  吃干榨净,老玉米华丽转身“黄金链”

  绥化市地处北纬45°黄金玉米带,大面积种植玉米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初,绥化市玉米产量达70亿斤,是人们最重要的口粮。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玉米的功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原来的主要口粮、饲料转化为工业原料。

  为何玉米能变成一个工业原料?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国君表示,玉米不仅仅是食品,食品、化工、能源、医药等都离不开它。全球现有商业品种大概4000多种,实验室里面已经出来的有1.5万种以上。玉米什么都可以做,吃穿用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比如刷牙用的牙膏,有70%多是用生物醇做的、玉米做的。”岳国君说,“在中国,玉米被食用的只占7%。”

  剩下93%,用于何处?

  “未来5年,绥化玉米精深加工比率将达到80%以上,增值能力8倍以上;副产品加工向药用、化工、能源等经济领域延伸。”绥化市委书记曲敏说,绥化玉米加工能力经历了从10万吨到近1000万吨的沧桑巨变,世界玉米产业链的高端有了绥化的影子。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肇东市市长隋旭鹏告诉记者,肇东以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载体,培育形成了“上有原料基地保障、中有龙头企业支撑、下有配套产业延伸”的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将玉米吃干榨净。

  在肇东,多条玉米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从玉米淀粉生产到肌酐、核苷酸等产品的生产链条,年将转化玉米1.6亿斤,销售收入8亿元;从玉米生产到饲料的生产链条,蒸汽压片玉米淀粉利用率达99%,节省玉米10%以上;从玉米生产到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的生产链条,年消化玉米18.2亿斤、秸秆8亿斤。

  绥化是个缩影。2019年,黑龙江拥有规模较大的玉米加工企业52家,其中有13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年加工玉米300多亿斤,老玉米华丽转身“黄金链”。

  

  产业理念,链长制端稳粮食安全“金饭碗”

  用历史长镜头去观察,更能凸显玉米的分量。

  20世纪90年代之后,玉米为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我国玉米产量为5220亿斤,占全球总产量的23%。黑龙江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玉米是最重要的支撑,占据粮食的半壁江山。

  进入新时代,黑龙江如何端稳粮食安全“金饭碗”?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落实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基础上,以产业理念为引领,推动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省里先期确定玉米等7条重点产业链,7位分管省领导担任链长。

  玉米产业链链长制明确了链长的主要职责:组织调查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难点问题、开展精准招商引资,推动玉米产业做大做强。

  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其动因是产业发展已到了新阶段,传统的野蛮生长,需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根本目的就是提升产业链条的“韧性”,提高产业抗御风险的能力,增强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为推动玉米产业链建设,绥化市围绕市场和技术核心要素,研究产业链条中的“断点”和“关键点”,绘制了黑龙江省第一张玉米产业链图谱,引进了一批行业顶尖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亚洲最大新兴玉米精深加工中心。据测算,未来5年,绥化玉米生物发酵产业将做到千亿级。

  镜头切换到齐齐哈尔,其玉米产量占全市粮食产量的65%,玉米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农情调度数据显示,今年种植玉米1632.8万亩。

  “近年来,齐齐哈尔以链长制为抓手,重点打造以龙江阜丰、黑龙江鸿展等为龙头的玉米加工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目前,全市玉米产业正向集约化方向稳步前进。”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国臣说。

  讷河市委副书记东宇辉介绍,去年,讷河市共加工玉米原料40多亿斤,主要产品为特优级食用酒精、药用酒精等,其中鸿展公司实现产值44亿元,纳税1亿元,直接提供就近就业岗位近千个。

  企业效益好,推动种得更好,已成为黑土地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为了适应玉米精深加工业对原料的需求,黑龙江多管齐下,优化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专用型玉米占比越来越大,其蛋白含量、含油率远高于普通玉米。

  “我们和企业签好订单后,便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种植,重点种植高淀粉、高蛋白、高油的加工专用型玉米。”绥化市北林区团结村鸿源谷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运文说,“签了订单,销路不愁,收入有保障。”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表示,玉米的用途广、产业链长、产量高,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对提升粮食总量、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粮价回归合理价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质增效,玉米成农民增收“金豆子”

  行走在玉米种植一线,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经营模式的丰富,让玉米产业提质增效有了更多的依托。

  记者来到讷河市二克浅镇前卫村伟华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王伟华家的玉米地,满目金黄,丰收在望。

  王伟华流转土地1.5万亩,种植玉米1万亩、大豆0.5万亩。

  “估计今年能赚多少钱?”记者问。

  “现在国家政策好,规模种植收益很可观。保守估计,1万多亩地,加上轮作补贴,赚400万元没问题!”王伟华说,“种粮,你得跟着党的政策走,老老实实把地种好,才能多打粮、打好粮、多挣钱。”

  种玉米挣钱的不仅仅是王伟华。2018年3月,潘艳辉创办了讷河市讷谟尔农业股份专业合作社,在同义镇5个村流转土地5万亩,其中玉米4.75万亩,采用农垦系统的标准化种植,1.1米大垄双行密植栽培技术,实施秋整地秋起垄,亩产量可提高百斤以上。

  合作社还对生产经营风险进行有效防控。讷谟尔农业股份专业合作社投资436万元开展了“期货+保险”的“收入险”“大灾险”“政策险”业务,保证入社成员旱涝保收。

  “发展玉米产业不能只立足于有什么,而是要看市场缺什么。现在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正由过去‘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一位专家如是说。

  很显然,消费市场对玉米种植提出了新要求。推动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怎么改?鲜食玉米产业蹚出了一条促农增收的新路子。

  近年来,黑龙江省克山县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跨区种植鲜食玉米,南北跨度700多公里,构成了由南向北的梯次种植基地,很多基地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农业环境监控系统,以此确保鲜食玉米质量可追溯,确保农民致富增收。

  无独有偶。绥化市围绕产业链和终端市场需求,大幅度调增鲜食玉米,面积由20万亩增至100万亩。目前,绥化市较大型的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已达51家,加工能力达14亿穗。“绥化鲜食玉米”地理标志获国家批准,荣获2018“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称号。

  五谷丰,笑声扬;粮满仓,国兴旺。行走在黑龙江,记者不由感慨:玉米链,正在“链”出粮食安全新高度。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