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城乡融合启新局 振兴路上再抖擞
日期 : 2020年12月21日 9:14:56来源 : 农民日报
这两三年,到浙江寻找乡村建设答案者不少。他们中的相当部分,在参观调研时会心生感慨:“经验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究其原因,无外乎感到“发达地区有条件”“产业基础打得牢”“乡村建设搞得久”这几条。
浙江有个曾经辉煌的县,过去30年里发展相对滞后。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这几年中,不仅农业农村全面提升,而且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其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既有浙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省的总体部署,也有当地干部群众的创新之举,很值得学,也学得了!
这个地方是金华的兰溪市。
三年来,兰溪理清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的互促关系,在产业、生态、治理等方面出新招实招,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流动,乡村建设有实效,全域发展有活力。
金秋十月,稻菽飘香。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期待,记者走进了兰溪……
势,以实干起!
兰溪素来富庶。明清时,这里“赛苏杭”;民国时,此地有“小上海”之称。共和国史上,她因工业经济发达而在浙江率先撤县设市。1987年,兰溪在全省第一个财政收入破亿元,这个老工业基地成为浙江“日子最好过”的地方。
兰江水暖了又凉。上世纪末,浙江市场经济勃兴,仅金华一地,就有义乌、东阳、永康跻身百强县之列。同时期,受制于产业结构单一和发展路径依赖,兰溪经济疲态渐显。到本世纪初,这个曾经的浙江“尖子生”,因“转弯慢、走得缓”而成了“后进生”。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八八战略”,成为引领此后浙江十数年发展的总纲领。它不仅是一组发展战略,更是一种发展观——认清优劣势,选准路子,持之以恒地干下去!浙江不少区县,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维下明晰、培育各自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持续发展。
曾经掉队的兰溪,这几年也开始加速追赶。
“我们同样是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推动兰溪经济社会快速迈上新台阶。”在兰溪市委书记陈峰齐看来,一地能够充分发挥优势,补强劣势,激发潜在优势,以务实的作风和细实的措施推动各项工作,就能够很快迎来一个发展的“好势头”。
在兰溪的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地感受到:当地方党委政府结合自身优势,创造性地扎实推动一项重大战略时,其势惊人,其效喜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一证。
相较于全国其他地方,城乡发展总体协调是浙江振兴乡村的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即便在农业农村占比相对较重的兰溪,驾车从市区驶向郊外很远,路旁也尽是花坛草坪,点缀着景物小品。若非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市区和农村的界限,往往一个转弯,迎面就立着写有村名的牌坊或山石了。
城乡间人们的思想观念相近、公共服务趋同、基础设施差距不大,兰溪乡村的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层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不是在二元结构下进行,而是在一体化环境下推进的,更重要的,是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思维下统筹谋划的,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明显成效。
记者在兰溪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报告中看到,兰溪提出加快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陈峰齐阐释道:狠抓农民技术培训,着力推进农业集约化发展,让更多农民洗脚进城就业,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充足劳动力;同时吸引城里人返乡兴业,带动留在土地上的人富起来;老百姓的口袋一朝鼓了,全市的消费、投资也就“满盘皆活”了。
前不久,兰溪新落地一个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生产项目,“一块电池”就将吸纳8000余人就业,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正是农业集约化后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
城乡间优势互促,劣势互补,兰溪乡村振兴动能磅礴,整体发展活力四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多来,兰溪市在乡村建设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亮眼成绩——水稻、水果、水产和水生蔬菜等农业产业“四水共盛”,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里“长”出了美丽经济,乡村治理模式整体创新,创造性组建的村务协商委员会发挥大作用。
成绩是实干中来的。兰溪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林纪平告诉记者,为了让产业兴旺起来,过去两年,兰溪积极引进农业产业项目,其中7个项目过1亿元;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细化为“八有八无”创建,并在此基础上每年打造10个示范村、10个提升村,以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在市乡村三级拿出最好的办公场地建设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在全市327个村组建村务协商委员会,并建章立制促进这些机构切实发挥作用……
村,因产业兴!
在兰溪掉队的那些年里,这里的农业也常被当地人自嘲“除了小萝卜,什么都不突出”。种养模式简单、经营分散、产业链条不长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兰溪农村产业发展。
振兴无从抓起,兴旺就无从谈起。产业振兴,首要是立足那些在市场端能体现的优势,进而明确目标和规划。在综合研判兰溪农业农村多功能性和周边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乡村旅游需求基础上,兰溪市制定《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质量、效益为目标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以发展精致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线,着力打造“四区一带一圈”,即地标水果集聚区、生态水产创新区、康养融合区、山水林特绿色区,沿江鱼米特色带及精品农业共享圈,向特色、品牌和产业链要价值。
规划引领下,一个久已有之的产业焕发了新生。兰溪有2000多年人工栽培杨梅的历史。如今,果农正在干一件千年未有的事——让长在山坡上的杨梅树住进“房子”!在马涧镇的矮山上,记者看到,钢架大棚从山脚延伸到山顶,远远望去,像是给绿色的山坡披上了一层喜庆的婚纱。
这样的“房子”不便宜,“每亩投资得四五万元。”浙江大学毕业返乡种了20多年杨梅的果农倪晓军,是镇上的种植大户。他眼见着这两三年,杨梅大棚像竹笋一样从土里钻出来,漫山遍野地长开了。
效益是投资的源动力。倪晓军告诉记者,大棚杨梅有三个优势:一能躲风避雨,产量提上去了;二能严格管理,品质提上去了;三能控温早熟,价格提上去了。“以前年年卖不完,现在年年不够卖!”他说,过去风调雨顺市场好时,每亩杨梅的效益能到8000元,而大棚杨梅风雨可控,上市时间早,亩效益稳定在5万元左右,当年即可收回成本。
2018年起,兰溪大力推广“大棚杨梅”,设施农业改造每亩补贴6000元,同时还在产业链条上布局杨梅研究中心、现代加工企业等环节,大大提升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非止杨梅独自红。兰溪的兰花、枇杷、蜜枣、毛峰茶等传统农产品纷纷蝶变,走俏市场。“特色种植遍地开花,水产向绿色发展转型,生猪养殖迈向工厂化、规模化,短短几年,兰溪的农业产业大变样了。”林纪平颇有感慨。
集约高效的产业固然亟须大力扶持,但对兰溪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比近半的城市来说,粮食蔬菜更需格外关心——这些产业不仅关系民生保供,而且关乎为数众多的小农户的钱袋子。
“今年省里重点考核粮食产量和生猪出栏量两项,兰溪综合排名全省第二。”这样的成绩令副市长陈玉祥颇感骄傲。在兰溪,“千斤粮、万元钱”被作为一项工程来抓,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精细化管理,发展耕地连作、套种,推广共生、共养等模式。农户有的种一季水稻、一季蔬菜,有的发展稻-虾、稻-鱼、稻-鸭立体种养,精耕细作之下,产量与效益双升。
在赤溪街道柳塘村的稻虾田边,种养大户孙华兵在手心里比划着算账:每亩虾稻田,一年能产800斤稻谷,养出300斤小龙虾,按照今年市场价格,亩产值大约在1万元左右。“争取用两三年时间把大米的品牌做起来!”稻虾产业有赚头,孙华兵觉得农业很有干头!
美,是生产力!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唐诗《兰溪棹歌》生动地描绘了兰溪之美。
除水清山美的自然禀赋外,兰溪还保存着全国最完整的古城古镇古村落体系,如今,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更让这座城市美得“无死角”。
走进兰溪乡村,路宽且平,窗明屋净,雨污分流,垃圾分类,绿树繁花掩映着或三层或四层的民居,村庄俨然花园。
兰溪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久久为功、不遗余力地打造美丽乡村,有着更为深层的考量——以此为抓手,盘活乡村资源要素、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把绿水青山做成金山银山,走美好生活、美丽生态、美丽经济“三美融合”的路子。
美的基础是干净。兰溪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拆解成“八有八无”的16项具体措施,一项项抓在实处——每个村建有村规民约、党员联系户、笑脸墙、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美丽家园创建基金、门前三包、荣辱榜等八项基层工作制度,实现无暴露垃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水面漂浮物、散养家禽、污水横流、裸露空地等八个目标,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一个“好底子”。
在黄店镇的白露山山脚下,坐落着一个青砖黛瓦的山村,曲折的木桥钻进山林,缓缓的溪水映着苍翠的树,或旧或新的院落被改造成民宿、茶室、咖啡屋。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就是兰溪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的王家村。今年,仅“十一”假期期间,全村就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仅村集体收入就达17万元。
兰溪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沈增兴介绍,以王家村为例,政府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650万元,鼓励村民发展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同时吸引乡贤返乡投资上千万元盘活闲置农房等资源,形成了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成熟模式。
两年时间,王家村大变样。而诸葛镇的八卦村,则被用心地保护着有七百余年历史的旧貌。这个被社会学家费孝通誉为“八卦奇村,华夏一绝”的古村落,系诸葛氏后人按九宫八卦图修建——以村中太极形状的钟池为中心,向外延伸八条弄堂,沿街统一架梁造屋。
在古村落保护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乡村,每一项工作都需格外用心——青砖石被小心地撬起,铺设好排污管道后再原样复原;村庄外围用于发展民宿的新房子与古村老屋保持了一致的风格,但细微处又有所区别;水电气等设施的铺设改造也丝毫不乱前人的精心设计和建造……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兰溪在精雕细琢、挖掘村庄特色,实现错位发展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多村联创、抱团发展”,全力发展乡村全域旅游,以此破解美丽乡村单一化、分散化难题。“每年打造10个示范村、10个提升村,坚持干上三五年,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覆盖兰溪1/3的村庄,美丽乡村就能百花齐放!”林纪平充满信心。
据统计,今年1-9月,兰溪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共788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46亿元,乡村美丽经济已经旺起来了。
和,即幸福感!
走进兰溪黄店镇矛盾调解中心的办公楼,映入眼帘的是“一站式”受理大厅,大厅正中的墙壁上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行大字。
“这栋楼房是镇里条件最好的办公楼,以前用作干部办公,这两年,干部们搬到了旁边旧楼里,这里被改造成矛调中心。”黄店镇党委书记何翠介绍,矛调中心的职能不止于定分止争,村民的难事、急事、烦心事,都可以在中心得到及时办理。
去年,兰溪建起市乡村三级矛盾调解中心,提出了“最多跑一地”理念,建立由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的,以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检察室为主体齐抓共建的“两所一庭一室”联调工作机制,并抽调各单位人员组建巡调队伍,上山下乡定期驻点,打通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争取第一时间在第一现场将矛盾化解于萌发阶段。
为了离农民近一点,再近一点,今年,兰溪市进一步打通“智治”平台,开通网上矛调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云平台,群众只需用手机登录“兰精灵”APP或微信小程序,“一地不用跑”也能办成事。
家中下水道堵了,找矛调中心;遇到林权纠纷了,找矛调中心;遭受恶意欠薪了,还找矛调中心……自2019年7月揭牌运行以来,兰溪三级矛调中心群众诉求调解成功率达95.39%,成为了村民愿意来、信得过、真点赞的乡村治理平台。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等文化阵地建设,开展新时代“乡风革命”行动,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提升乡风文明指数,村民家家户户一团和气,幸福指数一路攀升!
为村民办事,是县乡村三级干部的分内之事。而如何才能把村庄建设好,则需要凝聚更广泛的力量。为此,兰溪市巧用心思、用巧心思,探索建立起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参事议事、建言献策、凝聚共识的群众性协商组织——村务协商委员会,并经过近一年的推广,在全市327个村实现全覆盖。
“村务协商委员会设主任1名,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其余委员均由非村干部成员担任,至少应包括1名乡贤代表、1名老干部代表、1名青年代表、1名致富能人代表和1名妇女代表等。”市委组织部两新工委副书记姜惠荣介绍,委员会功能定位是“协商”而非“决策”,扮演着智囊团的作用,为的就是让更多人关心村里那些事。
村务协商委员会为村民建言献策、乡贤返乡投资提供了平台,乡村建设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兰溪抗疫一线物资吃紧,全市的村务协商委员会开展线上“云协商”500余次,为奋战前线的干部群众筹备了大量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渡渎村村务协商委员会委员章子峰,为了宣传兰溪古城,将自己收藏的1000多方人物肖像印章公开展示,助推中国肖像印研究会展馆成功落户兰溪;全市村务协商委员会成员中的乡贤,通过兰溪发展大会认捐人才发展基金4.8亿元,支援家乡建设……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扬起乡村振兴风帆的兰溪,发展势头似无法阻拦的溪水,出山向前,奔腾而去!
后记
回顾过去三年推进乡村振兴总体情况,着眼未来30年我国乡村的全面振兴,目下记者所置身的兰溪,其一系列实践至少带给我们四条宝贵的启示:
——乡村产业兴旺可期。短短两三年时间,兰溪特色种养业整体升级,乡村新业态遍地开花。这充分说明,随着科技支撑力的大幅提升、农业设施的广泛应用和乡村多元功能的深度挖掘,未来农业农村发展不必然囿于“周期长、见效慢”,只要找对路子,乡村产业是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振兴的。
——稳粮增收可以兼得。过去,我们一般认为生产粮食和种植经济作物是存在用地冲突的,在粮食主产区,只有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来补贴粮农,才有望促其增收。而兰溪的“千斤粮万元钱”工程成效告诉我们,只要把握住作物生长规律和农产品市场规律,“粮食”是可以让米袋子和钱袋子同时鼓起来的!
——资本下乡正值窗口。振兴乡村必须解决“靠什么人建设乡村”和“钱从哪里来”问题,而过去几年和未来十几年,这两个问题都有一个“优解”,即存在一个在改革开放中离乡进城并在市场经济中取得一定成功的群体,他们熟悉农业,眷恋乡村,农民中间有他们牵挂着的人,这个群体中的相当部分人有意愿返乡、有能力干事、有资金可用,并且为数不少的人已经在付诸实践了。重回乡村是他们的人生际遇,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试想十五年后,再难找到这样一个与乡村有着天然联系、对“三农”有着深厚情怀的群体了。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兰溪村村组建村务协商委员会这样的做法,为振兴乡村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
——农村工作关键在实。在党的全局工作中,农村工作最能考验一支干部队伍的作风是否务实。它来不得半点虚和假,虚则形式主义,假就失了民心。而一旦有了“实”这个法宝,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办好。兰溪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等方面之所以取得理想效果,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把工作干在实处”!而这样的作风,是无论发达地区还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农业农村工作中都应该学和学得来的!
网站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