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绿满青山果满仓
日期 : 2020年11月09日 15:22:2来源 : 农民日报
“她”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却带给人们丰富的营养;“她”看上去满身是刺,却能加工成各种走俏市场的特色农产品;“她”个头小小,却成了一个地级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柱。“她”就是刺梨,是最具有贵州标签的物种。
貌不惊人的刺梨,却成了喀斯特山区生态治理的“先锋树”、旅游发展的“景观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近年来,这个带刺的“财富”,在六盘水精彩演绎了生态建设、产业转型、脱贫攻坚等领域的多重效应。截至目前,六盘水刺梨种植面积达120.48万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州,刺梨产业覆盖全市60%以上的乡镇,实现了青山变“金山”、“山果果”变“金宝贝”的漂亮逆袭。
裸露石山披绿衣
——对于地处乌蒙山区、有着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六盘水而言,面对“地球癌症”的脆弱生态,“摸起来扎人、吃起来养人”的刺梨,不仅把石头“吃”了,也让满山覆盖了绿色
九月,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被绿色层层包裹。站在山顶,举目远眺,蓝天白云下,宏财盘江天富万亩刺梨在风中摇曳,村民忙着采摘刺梨外运,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一派丰收的景象。
贾西村,曾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过去,这里山高坡陡,石漠化程度深,村民仅靠薄土里的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
2013年,贾西村返乡致富带头人聂德友回到家乡后开始带领村民种刺梨。对他来说,刺梨不单单是致富的产业,也是让家乡从石山变“金山”、变绿山的“法宝”。现在,天富刺梨产业园种植刺梨3.1万亩,昔日荒芜的山坡披上了绿装。
在北盘江畔的水城区野钟乡,连绵的群山中,长势良好的刺梨已然挂果,若隐若现的岩石点缀其中,映衬出满山的郁郁葱葱、碧绿秀美。
正在田间地头采摘刺梨的野钟村村民邓吉栋说,前些年,这一片片种植刺梨的山坡还是沟壑纵横、石头遍地,只能零星生长一些杂草,要想在石头缝里种活一棵树十分困难。现在刺梨树枝叶不仅把石头“吃”了,让满山覆盖了绿色,还明显减缓了水土流失,提高了保土保肥能力。
“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对于地处乌蒙山区、属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六盘水而言,石灰岩成土难、土层薄、生态脆弱,种树可不容易,过去“年年栽树不见绿”的事儿屡见不鲜,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现象十分普遍。
要践行“两山”理念,让石山变绿,希望在树。在缺少水土、满是石头的山上,能种的植物本就不多,同时还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论证,六盘水终于找到合适的作物——刺梨。
这个“长期躺在山野里,经风浴雨度春冬。环境优劣不选择,扎根发芽枝葱茏”的山野小果,在山野、沟涧、路旁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土地贫瘠的地方,环境恶劣的石旮旯中都能够生长。其独有的适应性强、较耐寒、稍耐阴、根系发达、树冠繁茂等特征,不仅能绿化荒山,还能涵养水土,对治理石漠化、保护生态具有先天的优势。
加之六盘水海拔较高,气候凉爽,日照较强,是刺梨的最佳适生区之一,境内分布着野生刺梨455万余株。“经过人工‘驯化’成功试种后,2016年,六盘水在石漠化较为严重的荒山、荒坡地段大面积种植刺梨,有效减轻了水旱灾害,遏制了石漠化,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六盘水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六盘水石漠化面积大幅下降,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43%提升至61%,其中刺梨贡献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个百分点。
放眼美丽凉都,绿是乡野的衣裳,树是回家的方向。因为一颗小小的刺梨,昔日裸露的岩石披上了绿色新装,荒凉的土地上绿意盎然,六盘水的生态建设演绎着一个个日新月异的绿色故事。
穷乡僻壤成宝地
——山,还是那片山,如今“成色”不一般。因大规模的刺梨种植,让原本不可能成为旅游景区的偏远山乡成为“网红打卡点”,填补了六盘水旅游经济春、夏两季井喷期的空隙
春赏花,秋摘果,一年四季品佳酿。
同样的贾西村,却给游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每年四五月,白色、粉色、红色的刺梨花争相怒放,随风摇曳。从山脚到山顶,从山沟到天边,刺梨花开得像美梦般,好一幅“粉黛桃红妆四野,蜂舞蝶恋起翩跹”的美景。
待到八九月,经过阳光的照射和雨水的滋润,漫山遍野一片金灿灿的景象,一颗颗成熟的刺梨果悬挂枝头,掩映在绿叶间,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让人忍不住想尝鲜。
“以前听说过黔地刺梨,却没有真正见过。没想到连片的刺梨花开如此让人惊艳,刺梨果、刺梨汁、刺梨果脯、刺梨酒如此让人回味,真是不虚此行,以后还会介绍更多的朋友来此观光旅游。”来自重庆、湖北的游客说。
在这里,不仅可以赏花品果,还可以沿着花香来到“九峰莲池”观赏壮观景色,莲池九峰、水上八卦图、刺梨展示中心、自然村落完美融合。登高俯瞰,青山绿水间,一幅瑰丽绝美的山水画卷呈现眼前,让人流连忘返。
依托天富刺梨产业园,盘州市充分开发利用刺梨旅游观光价值,相继举办了“刺梨花节”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游客上万余人次。同时,通过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打造了九峰莲池景区,有效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一条条水泥路坦荡平直,一座座砖瓦房错落有致,一片片刺梨茁壮成长,活动室、小广场、小菜园互为呼应、联成一体,这是今日贾西村的真实写照。“现在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农家乐、乡村旅馆也从无到有,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贾西村党支部书记龙涛说,现在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每逢谷雨前后,正值刺梨花盛开的季节,1.2万亩刺梨花将娘娘山点缀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勃。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立足于自然资源优势,在景区种植刺梨,为景区旅游业发展锦上添花。去年4月20日,这里举办了“首届刺梨花文化旅游节”,以刺梨之名,展娘娘山新姿,着力打造娘娘山刺梨花文化旅游节这张“新名片”。
绿水青山变金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在“就是”,关键在“转化”。恰逢其时的农村产业革命赋予了刺梨新的“生命力”,让种满刺梨的“绿水青山”变现为“金山银山”,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甜头
眼下,正是刺梨成熟的季节。水城县营盘乡兰花村刺梨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几十名村民正在采摘、分拣、装筐,收购人员正忙着过秤、装车、结算。
“初好公司给我们的收购价是3元/斤,今天摘下来的这一车刺梨一共卖了7000块钱。没想到以往并不起眼的刺梨山果,如今能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产业,这简直不可思议!”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刺梨款,兰花村村民何清德乐呵呵地说。
“2017年,我家8亩刺梨初挂果就收入6000元,2019年卖了4万多元,今年的收入肯定还会增长。”在水城县野钟乡野钟村,刺梨种植大户邓吉栋的刺梨喜获丰收,得到了丰厚的报酬。
“刺梨产业好处多,我种刺梨几大坡,绿水青山生态美,增收致富暖心窝。”“野钟乡来野钟乡,刺梨花开刺梨香,党建引领摇钱树,致富不忘党中央……”看着一座青山变金山,一筐筐刺梨变成一张张红色大钞,邓吉栋自创了十首刺梨山歌,唱遍山坡,唱出心声。
这边刺梨收购旺,那边刺梨加工忙。
在位于水城经济开发区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原汁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员工在各自生产线上忙碌着,确保收购的刺梨能够加工出优质的产品。
2018年3月落户水城县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共有6条生产线,可生产果汁饮料、果汁果蔬复配饮料和酵素饮料等,年可压榨12万吨鲜果,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生产线。公司生产的“吉梨到”刺梨汁、冰点气泡水等刺梨系列产品,市场前景好。
“目前刺梨鲜果综合出汁率达70%。这意味着,3斤收购价9元的刺梨鲜果,可榨出1升销售价180元的刺梨原浆。由果变汁,‘身价’竟然陡增20倍。”初好公司董事长马礼平介绍,经过全产业链打造,刺梨不仅卖得出去,而且能卖出好价钱。
“8月8日我们正式启动水城县刺梨收购工作,截至目前公司共收购刺梨2767.9224吨,增加农户收入1660.76万元。”马礼平说,今年公司收购刺梨的准备资金是3500万元,能有效保证全县所有质量达标刺梨“颗粒归仓”。
全产业链打造、全要素链结合、全利益链联结,推动“农产品变工业品、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让“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如今,六盘水已形成集规模种植、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线上线下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刺梨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六盘水刺梨种植面积已达120.48万亩,打造3000亩以上刺梨连片示范基地24个、5000亩以上刺梨连片示范基地10个、1万亩以上刺梨连片示范基地4个,已经建成投产的6家加工企业,年设计加工能力达68万吨,形成“刺力王”“天刺力”“吉梨到”等6个自有品牌,已向市场推出刺梨原汁、刺梨饮料、刺梨果脯、刺梨含片等系列产品。
产业兴旺,最终要让农民受益。六盘水市通过建立完善“平台公司+加工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三变”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刺梨鲜果全部保底收购,鼓足百姓“钱袋子”。2019年,全市刺梨综合产值超6亿元,共带动20.98万户68.97万人增收致富,户均增收超2600元。2020年至今,实现产量2098.1吨,实现产值约6433.79万元,带动农户1598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15人。
小小刺梨,释放巨大生态红利,让“绿水青山”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一曲“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动人协奏曲在凉都大地回响。
网站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