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领导讲话 >> 正文

多边科技合作推动全球减贫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日期 : 2020年10月16日 10:5:22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威胁全世界的粮食安全,由此衍生的贫困多发令人心忧。《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中指出,这次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食物不足人数在2020年达1.32亿元,受饥饿问题冲击最为严重的地区分别为非洲(19.1%)、亚洲(8.3%)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7.4%)。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全球性粮食危机与贫困多发,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在6月25日成立了CGIAR CO-VID-19 HUB,旨在将公共卫生与农业相关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确保相应的措施能最快到达最脆弱人群。HUB基于个人营养、公共健康、包容性粮食安全计划、扶贫政策四大支柱,通过最大限度利用CGIAR的研究创新成果,为各国农业领域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致力于实现发展中国家在新冠大流行背景之下的可持续减贫、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并监控和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人畜共患病暴发。

  CGIAR创建于1971年,旗下共有15个相对独立的非营利研究中心,涵盖全球70多个国家、8000多名科学家和研究工作者。2000年以前,CGIAR与中国的农业合作由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牵头开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农科院”)共同建立合作实验室,召开合作年会,针对种质交换、品种改良、生物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自然资源管理、稻区环境监测、耕作系统、信息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交流,并合作推进国际水稻大会的举办。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中国方案成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有效参考。2004年中国农科院与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东非国家研究机构在CGIAR的推动下开展高层互访,自此开启了中非农业科技合作。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从种质资源交流共享、作物育种,到科技扶贫、农村发展战略研究,面向非洲近50个国家的中非农业合作进入了全新篇章。2013年,“中国与CGIAR合作30周年论坛”邀请了多位专家,确立了中国、CGIAR、非洲三方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计划。从上世纪80年代协助中国创造水稻生产奇迹,到世纪初中国农科院、CGIAR与亚非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再到如今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南南合作框架开展的广泛的多边合作。CGIAR与中国的合作在四十年间从双边转向多边,从中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转向全球价值链构建与技术转移,并将气候变化、社区减贫与妇女权益等一系列话题纳入讨论范围。

  以科学创新推动部署更大规模、更高速度、更低成本、更强影响的增长,以粮食、土地、水资源系统的转型推动营养、贫困、性别、气候和环境五大议题在欠发达地区的落实,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CGIAR系统理事会对全体CGIAR成员发出的倡议,也是中国与CGIAR开展合作的重要原则。运用科技共建包容性食物系统,推动全球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广泛的多边合作与全球共识,这也将成为未来全球农业合作的重要方向。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博士)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