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领导讲话 >> 正文

大山腹地“绕”出增收门道

日期 : 2020年10月16日 10:1:45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翻越地势险峻的铁尺梁,绕过山路十八弯,进入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秦巴山区交汇处的甘肃省陇南市。近年来,陇南成为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昔日,陇南9个县区均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影子萦绕在这里的每一处山水之间。如今的陇南早已“脱胎换骨”:贫困人口已从2011年的130.46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3.6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3%下降到1.56%。

  勤劳肯干的陇南人在弯弯绕绕的山路上踏实前行,终是“绕”出了脱贫增收的门道。

  

  药草飘香产业旺 脱贫增收干劲足

  中国药材看甘肃,甘肃药材瞧陇南。陇南森林覆盖率高,是甘肃省唯一地处长江流域的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陇南收获了“陇上药仓”“千年药乡”等美称,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

  金秋9月,走进宕昌县的中药材加工车间,空气中弥漫着黄芪、大黄的阵阵香味。

  哈达铺镇下街五社农民张祥云正把党参一个个地装袋封口。今年50多岁的张祥云干起活儿来手脚利索,一边打包党参一边和记者唠嗑。“镇上有个工厂真是好,挣得也不少,还不用像以前那样到处跑。”张祥云说,“孙子没出生前,我也出去打过零工,可要么是工厂嫌我岁数大,给的工资低,要么是大城市花销太多,攒不下钱,这么多年也没个正经着落。”

  张祥云所说的工厂,是2015年落户宕昌的甘肃琦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全国88家规划的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之一,该公司年生产中药材4800吨、各类精细粉7500公斤,动态仓存能力达15万吨。

  镇上有了产业,贫困户的“腰包”才有鼓起来的希望。现在,张祥云是打工、农活儿、家务“三不误”,每年光务工收入就有2万多元。去年,他又租了两亩地让在家的老伴儿种黄芪,公司以高于本地市场价统一收购,仅此一项,又多收入1万元。“俺老两口的生活可是宽裕不少。去年与外出打工的姑娘、女婿挣的钱差不多。”张祥云忍不住向记者“炫耀”。

  如今,陇南市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8.1万亩,产值达21.56亿元。从“千年药乡”到“天下药仓”,陇南正以中药材发展为依托,阔步走在产业扶贫促增收的大道上。

  

  农户牵电商手 脱贫驶入快车道

  每到周末,西和县“陇香缘”淘宝店主李亚运都会上门收购朱河村刘智慧和其他贫困户制作的麻纸。一张68平方厘米的麻纸,成本3元,收购价8元。“以前,我做的麻纸得去集市上卖,要走五六十里的盘山路。有时候卖不出去,只能用来糊墙。”西和麻纸第五代传承人刘智慧说,自己做了50多年麻纸,还从来没遇到销路这么好的时候。贫困户尹胜利跟着刘智慧学了3年,现在已经自立门户,一年能赚两万多元。

  电商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

  卢润武是西和县润泉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公司主要销售养生杂粮挂面。从2003年成立至今,十余年间公司销售额一直平平。“以前都是传统的线下销售,市场范围就那么大,仅限周边县市及省内市场。”卢润武告诉记者,2015年由于厂房扩建、生产中断,未能与客户续签,他还萌生过关店歇业的想法。

  一切转变都从2016年开始。那年,西和县电商办工作人员鼓励他开网店找销路。

  这一试就让卢润武找到了致富门路。“这几年,在稳定线下销售的同时,我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线上销售。”卢润武说,过去采用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公司年销售额不到200万元,通过电商销售后,2019年仅线上销售额就超过了300万元。随着订单不断增多,卢润武与当地多家合作社签约,高于市场价统一收购贫困户种的杂粮。“过去,贫困户的杂粮都是卖给街边贩子,一斤荞麦卖0.8元,现在我们公司以每斤1.2元的价格收购。”

  打开手机,西和县的土特产琳琅满目,“西河麻纸”“杂粮挂面”“西河山核桃”……这些都是西和县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生动缩影。

  多年来,电商成了西和县稳定增收促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2019年底,全县共培育网店2116家,培育千万元级以上电商企业8家,累计交易额达2.07亿元,带动贫困户共计1402户6067人。

  

  技能培训作保 外出务工身价增

  今年51岁的刘乖乖是礼县盐管镇新联村村民,已从事家政行业7年,也是镇上资深的“礼贤大嫂”。“我现在工资每月6000元,这还是提前预订的价格。”刘乖乖说,今年4月1日,她随礼县集中组织的63名“礼贤妹”“礼贤大嫂”赴京务工,14天隔离期的费用由县财政负担,期间还有家政老师负责培训。这样的技能培训,刘乖乖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了。早前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省妇联巾帼家政培训示范基地”,已有专业教师为她们开展技能培训。“你可别小瞧技能培训,我的高工资全靠它。”

  培训基地的老师杜书娟说:“培训学员大都是贫困户或者农村中年妇女,去大城市务工,不培训肯定没有竞争力。”与一般仅专注理论培训不同,基地培训更重实操,设置的课程也与大城市雇主的需求相匹配。一次培训大约7到10天,包含“如何使用扫地机器人”“烘干机的10种用法”等项目。

  拥有一技之长也是贫困户的脱贫“法宝”。“在礼县,每个贫困户只要有需求都可以享受免费的技能培训。像桥头乡菜花村的2名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考取了挖掘机驾驶上岗证书,应聘去工地开挖掘机,每月能赚五六千元,比过去搬砖的收入增加好几倍。凭着一技之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礼县劳务办主任王东旭说,像这样的例子在县里多得数不清。

  近年来,礼县始终把贫困户脱贫增收当作“天大的事”,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截至目前,全县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41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21万人,累计减贫14.2万人,累计退出贫困村270个,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32.32%降到2019年底的2.50%。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