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12316头条-动态 >> 正文

沉睡资源“活起来”,乡村产业“火起来”!广东深化资源要素改革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

日期 : 2024年07月18日 来源 : 南方日报点击 :

  “今年收成还不错!”时值盛夏,汕头市濠江区乐桦休闲农场的丝瓜从枝蔓上垂下,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林雁光喜笑颜开。

  乘着广东省大力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东风,林雁光从礐石街道棉花社区流转了80余亩地,并转变经营方式,办起了集休闲观光、兴农、种植帮扶为一体的家庭农场。
  以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突破口,礐石街道棉花社区实现了大变样:乐桦休闲农场平均每年接纳游客超10万人次,并于今年6月入围广东省标杆家庭农场,2023年度社区经营性收入约占集体经济收入的97%。
  2024年一季度,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实施以来,广东用好改革关键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突破,激发乡村新活力,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变旧为美
  盘活集体资产 释放发展活力
  每天10时,返乡村民林旭东都会准时来到位于濠江区东湖社区的咖啡工作室。这家店是通过濠江区推出的“侨房管家”服务向社区租赁的。“回到‘家门口’开店,看中的正是越来越多的侨房活化带来的文旅发展前景。”林旭东说。
  东湖社区侨房活化,是全省发展特色集体经济的缩影。除侨房活化外,东湖社区还对一批闲置集体资产和超长年限租赁资产进行处置,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商铺、厂房和废弃学校等设施。近3年来,废弃多年的东湖旧学校等6宗资产不再“沉睡”,增加年收入约300万元。
  资产活起来,收入增起来。礐石街道珠浦社区通过细化出租规范流程等方式加强资产资源管理,对村集体的主要经营性固定资产,如商业铺间、厂房、土地等,采取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收取发包收益,2023年度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约达1345万元。
  目前,濠江区54个经联社均已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彻底摸清集体经营性资产家底,初步构建“产权归属清晰、分配权利明确、运行机制规范”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新体系。
  日暮时分,海风裹携着咖啡的香气,在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海边路飘散开来,游客们喝着咖啡欣赏海景,好不惬意。
  很难想象,2年前这条海边路聚集了多家养殖场,存在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下定决心治理污染,清退养殖场、治理排污口,逐步恢复海湾环境,依托良好生态发展滨海旅游。”遮浪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显东介绍,该街道聚焦文旅融合,盘活利用镇区内海边路水龟寮段、红坎段闲置旧厝和宅基地,打造“咖啡文旅”业态集聚区。今年一季度,海边路实现营业额650万元,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遮浪街道党工委书记彭燕飞说,接下来将广泛调动各类资源,携手建筑业结对共建企业,实施富民兴村行动,推行“强村公司资源整合”模式,支持引导各村成立强村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提供特色文旅服务等方式,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整合资源
  产业增效 集体村民双增收
  “预计年上市肉猪约8000头,每年可带动2个自然村增加村集体收益10万元以上。”近日,云浮市新兴县传来一个好消息——在水台镇石龙岗旧村“政银企村户”五方共建家庭农场,随着首批猪苗顺利进场,该农场正式投产运营。
  近年来,云浮市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延伸到自然村,通过党委政府引导、银行融资、龙头企业牵头、村集体投资、农场主出资经营等方式,2023年布局选取520条自然村试点参与“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或“企业自然村能人”共建美丽牧场,推动520条试点自然村2024年底前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同时,2024年新增选取180个自然村探索多样化发展模式,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力争2025年起达到10万元以上。
  “政银企村户”这一模式,是“政银企村”模式的延伸。2022年以来,云浮市全面推进“党建引领政银企服务县镇村组户”高质量发展行动,探索“政银企村”共建模式,并发展出“工业”“文旅”“矿产资源”等多种共建形式。在此带动下,2023年云浮市847个行政村、125个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15万元以上,并实现可持续稳定增收。同时,项目还带动3771户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单项户均年收入7.8万元。
  在河源市紫金县,茶山葱茏,满眼叠翠。这里有近700年的茶叶种植历史,然而直到201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仅3.8万亩,缺少专业村、连片村,亦没有形成推动市场发展的拳头品种。
  而今,紫金蝉茶品牌知名度与日俱增。“被小绿叶蝉叮咬过的茶青价格从每公斤二三十元攀升至上百元。”紫金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产业服务室主任刘宇锋介绍,去年,紫金茶叶种植面积已跃升至8万亩。
  变“短板”为“潜力板”,如何做到?刘宇锋认为,这与紫金县抢抓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机遇,多措并举争取乡贤力量、帮扶资金等,推动村集体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密切相关。
  “多种茶还能拿钱,大家种茶积极性高涨。”像老黄这样享受“以奖代补”政策的茶农,在紫金县还有很多。自《紫金县加快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实施以来,当地村民只要连片新种植优质品种5亩以上,验收合格后每亩就可以享受补助1000元,让茶叶产量和种植面积双提升。
  “相对落后村充分借助深圳对口帮扶协作契机,新开发茶园,结合零星散户、荒山荒坡和低产茶园等资源的再开发,投产后再转租给第三方茶企经营,村集体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刘宇锋说,以龙窝镇为例,通过整合6个中小型联农带农标准化代加工厂,参与打造“红色基因·古韵茶香”乡村振兴示范带,有力带动茶农增收、产业增效。2023年,龙窝镇村集体收入1080.47万元,比增59.92%,村均集体收入达32.74万元。
  全省各地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赋能,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正在南粤大地上逐步转化为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