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一招一式 >> 正文

让非遗文化“动”起来 “火”起来 “亮”起来

日期 : 2024年04月24日 来源 : 山西日报点击 :

近年来,灵丘县竭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工作,全县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深入推进,非遗传承活力显著增强,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规模呈现,形成可持续传承、高质量发展良好局面。

让非遗传统文化“动”起来。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不断搜索全县的民间文化“基因”,为确保非遗“家底”全面摸清,灵丘县先后开展第四批、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工作,64项非遗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食类等各类,非遗保护名录不断完善。注重非遗文化创新传承,灵丘县依托罗罗腔非遗文化,紧扣廉政、乡村振兴等主题,创作了《廉吏李孟旭》《回乡》《烧饼店》《齐心协力抗疫情》等剧目;组织罗罗腔剧团参加大同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戏曲精品剧目展演、石家庄市连续五届“东西南北中”五路丝弦优秀剧目展演以及大同市文化展演等活动,中央电视台CCTV-10科教频道开展专题介绍罗罗腔非遗戏剧,使得灵丘县非遗戏剧影响力持续提升。

让非遗传统文化“火”起来。不断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传播和普及,在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开展非遗主题活动。每年,针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灵丘县都要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两节开展“非遗贺新春,欢乐灵丘年”活动、“祥龙腾盛世 · 曲艺贺新春” 戏曲文艺汇演、“过大年,看大戏”晋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优秀非遗项目进入校园、进入乡村、进入景区,非遗保护的相关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稳步壮大,人民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不断壮大非遗产业,依托灵丘县旅游集散中心开设“灵丘百工坊”,对30多个品种、300多件优秀手工艺品进行展销,把“灵丘百工”打造成宣传展示非遗的新名片;依托平型关大捷遗址在小寨村打造灵丘县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张高铁壶、杨氏面塑、草编、麦秸画技艺等11项非遗项目进驻产业园,产业园现已成为促进群众创业增收的有效途径;今年在大同古城东南邑广府角七号启动灵丘院运营启动仪式,隆重推出灵丘文创产品,灵丘院正成为灵丘对外展示、产品推广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全县有20多家公司(个体)从事文创项目经营开发,促进了3000多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实现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非遗文化“软实力”已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让非遗传统文化“亮”起来。依托2022年小寨“村晚”、2023年车河“村晚”、门头水乡“秋季村晚”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对全县代表性的非遗文创产品进行展销,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非遗产品的丰硕成果;依托平型关文化旅游节,举办“乡长、村长直播带货”“晒乡晒村”物资展销活动,通过直播互动的形式,提高非遗文创产品、农特产品的影响力;大力培育非遗新业态,组织罗罗腔剧团、大涧道情等优秀文艺院团参加“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年均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活动不低于300场次;开展打树花、大涧云彩灯、腰站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景区,满足了全县人民群众和来灵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释放非遗文化魅力,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强非遗研究展示,对全县64项非遗项目完成文字、照片档案整理记录工作;开展灵丘县总工会工匠学院首期培训班,邀请国家级、省级、县级非遗传承人为101名学员讲授杨氏面塑、罗罗腔、窗花等多项非遗文化,全面讲好灵丘非遗故事,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营造全社会重视非遗、关心支持非遗发展的生动局面。

据悉,目前灵丘县共有国家、省、市、县级非遗保护性项目64项,代表性传承人77人。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灵丘罗罗腔),省级项目4项(黄烧饼制作技艺、大涧道情、红石塄秧歌、灵丘打铁花习俗),市级项目15项,县级项目44项,非遗工坊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