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万里石漠创造绿色“逆袭”|2023年贵州石漠化年度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
日期 : 2024年02月18日 来源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寒冬时节,走进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柏树、橘树、枇杷、杨梅等各类树种把村寨装扮得郁郁葱葱。果树间不时出现农户施肥剪枝的劳作身影,一派生机勃勃。
植被茂盛的古胜村。肖大熙摄
古胜村位于乌江上游支流六广河北岸,海拔800米至1400米之间,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以前当地百姓为了解决温饱,砍树开垦土地,导致到处荒山秃岭、岩石裸露。
“在‘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村里的石漠化越发严重。”古胜村村支书冯长书感叹道,村民每年种下玉米等农作物,只要碰上大雨,土壤就不保。
水土流失的加剧,让古胜村森林覆盖率最少时只有10%左右,老百姓“一年只收半年粮”。生态恶化、发展无门,480多户村民过着穷日子。
唯有治理石漠化,古胜村才有出路!然而,如何治理?
2006年开始,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林业大学研究人员等组成的专家顾问团队为古胜村发展开出“良方”:高海拔地自然恢复,中海拔地退耕还林,低海拔地种经果林。从此,古胜村因地制宜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年又一年,时至今日,古胜村在退耕还林和自然林恢复6000余亩的基础上,拥有了3400余亩经果林。通过发展经果林产业,当地果农每年户均增收2万元。走在古胜村,满山绿浪翻涌,森林覆盖率接近90%,昔日贫穷的石漠化山村变成了特色经果林之乡。
古胜村金钱橘挂满枝头。肖大熙摄
村民陈万才在外务工多年,在石漠化治理中回到家乡发展精品水果种植。“我们村与修文县一河之隔,距贵阳78公里,不愁销售市场。”靠着30多亩的樱桃、枇杷、杨梅,他家年收入近30万元。
古胜村是贵州石漠化治理的生动缩影。在贵州石漠化地区,像古胜村这样上演绿色“逆袭”的村寨不在少数——2023年我省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744平方公里,年度治理面积全国第一。
贵州曾是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为攻克石漠化这一“地球之癌”,全省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艰苦努力。
2000年,贵州开始启动退耕还林,2002年在全省铺开,是全国较早实施退耕还林的省份。2008年以来,贵州连续实施以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草食畜牧业发展、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等为内容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此外,还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和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持续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贵州省林业局石漠化治理和草原管理处处长王元素介绍,为了科学、精准治理石漠化,我省按照各地石漠化严重程度,分类分级施策。重度石漠化地区没有发展产业的基础,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中度石漠化地区有土壤,就种草发展畜牧业;轻度石漠化地区土壤较多,就大力发展经果林。
在治理石漠化过程中,我省各地立足本地实际,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坚持“增绿”又“增收”、“治石”又“治绿”,探索出一些成熟的治理模式与典型做法——
兴义市种植根系发达入土深又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澳洲坚果”,在保护住土壤的同时,发展了特色产业;
荔波县利用石漠化治理措施,建设精品水果基地、油茶基地、林业特色产业园区和观光农业园,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基础;
关岭自治县探索出通过人工种草治石,打造关岭牛饲草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化扶贫和石漠化治理同步双赢。
郁郁葱葱的赫章县海雀村。
不仅如此,我省还将石漠化治理与发展新能源结合起来,助力绿色发展。日前,贵州能源集团投建的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一期1050兆瓦)成功并网,这也是我省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项目。
“我们实施的光伏项目一期,在这深度石漠化的山坡上,大约有16000亩面积。”项目总工程师高昌海说,该项目建设用地主要利用深度石漠化地区,采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光伏+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模式建设。
“项目的实施能够防止阳光对土地的长期暴晒,有利于土地的保湿。下雨时光伏板对雨水有缓冲作用,光伏电站维护开挖的沟渠、涵洞排水顺畅,有利于水土保持,提高山体绿化覆盖率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高昌海介绍,板上发电,板下可对石漠化土地进行利用和治理。
石漠化治理,久久为功。王元素介绍,2005年贵州全省石漠化面积为3.76万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已减少至1.5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最多、幅度最大的省份,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幅超60%,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仅从2021年到2023年,全省石漠化治理面积就达2109平方公里。”
2024年,我省将通过持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落实各市州的石漠化治理任务,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全年治理石漠化600平方公里,进一步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远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