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探索笋用林高产培育 春笋亩产量提升约五倍
日期 : 2024年03月22日 来源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风吹绿意涌,春来竹叶鸣。走进赤水,目之所及,步之所至,竹林幽幽,清朗之气扑面而来……
这里是赤水,中国十大竹乡之一。这里有132.8万亩竹林,以县为单位面积居全国第一。绵延的竹海之下,竹笋遍布。原生态的美味山珍,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爱竹用竹之士,向竹奔赴,为竹而来。
2023年9月,詹家财从福建南平来到赤水,在葫市镇尖山村承包了5000亩竹林用于培育竹笋,并建立起了囊括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基地采挖的竹笋经过浸泡、压榨、烘干等粗加工后,做成烟笋、烤笋等产品,销往上海、北京等地。
“我们福建建瓯也是中国竹子之乡,没来赤水之前,觉得我们的竹林资源是最丰富的。但是走到这边一看,发现赤水也有这么多竹林,并且有独特的发展优势。”詹家财告诉记者,他们家族长期在福建发展竹笋产业,日积月累总结出了一套竹笋高产培育的方法,但由于他们在福建的产业地块分散,又很难找到集中连片的竹林地发展,不利于产业的做大做强,只好离开家乡另寻宝地,将目光投向了贵州赤水。
尖山村笋用林培育基地。
赤水竹林是个宝。詹家财到了赤水,发现由于当地群众缺乏竹林管护技术,竹笋的单位面积产值较低,“竹林宝藏”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要让“竹林宝藏”产生更大的价值,詹家财到赤水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基地进行抚育改造,聘请当地群众在竹林锄草、整地、砍伐、施肥。
“砍伐要‘砍大留小’,笋用林密度不能太大,两米一根竹是比较理想的。”“锄草对于后面工人找笋也提供了便利,不然很难找。锄了草,那边有笋,我站在这边一眼就能看见。”“施肥一年四次,养分充足,才能提高春笋和冬笋的产笋率。”“本来一根竹子能长出十多个笋,没施肥的情况下,只能长出来两三个,因为营养跟不上。肥料用够了、养分足了,前面的挖了,后面的陆陆续续还能长起得来。十个人吃一碗饭和两个人吃一碗饭,是完全不同的……”说起对笋用林的管护,詹家财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对竹笋来说,精心培育和自生自长的区别是很大的。赤水市林业局副局长李国栋告诉记者:“拿冬笋来说,自生自长的竹林,亩产可能就是50到100斤,经过精心培育的,就能达到300斤。像春笋的话,放任不管的竹林,亩产量在200到300斤左右,精心管护的竹林基本上能够达到3000斤。所以竹林管护很重要,可以极大提升产业的发展效益,促进百姓增收。”
新挖出的笋。
截至目前,詹家财承包的5000亩笋用林基地,已经完成抚育管理的有1800亩,投入的成本超过了300万元。“按照一年施肥四次的标准,春笋亩产能达到3000斤。但是由于基地才建起来目前只施了一次肥,所以今年的亩产量是1800斤左右,但是也比其他不管护的竹林产量高了至少5倍。目前春笋市场价收购价是1.2元/斤,1800亩的基地能得到380万元的收入,基本上也就能收回成本了。”詹家财说。
笋用林的高产培育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投出也很大,但是詹家财愿意等待:“竹子一身都是宝,鲜竹笋可以直接作为蔬菜销售,也可以加工成竹笋产品。就算不采挖竹笋留在土里也不会坏,可以让它长成竹子,砍伐下来的竹子又可以作为竹材销售,赤水很多造纸的企业对竹材的需求量都很大,我们也都在积极洽谈合作。虽然眼前看是投入大,但是长远看一定会有很可观的收益。”
笋用林基地的建设也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实现了兴产业和富群众的双赢。据了解,笋用林基地的日常管护至少需要15人,每年用工时间约100天。在采挖竹笋的季节,用工量更大,每天都需要100人上山。按照150元/人/天的标准,詹家财每年要发放务工工资30余万元。
基地技术人员吴广荣举着新挖出的笋。
更为可喜的是,詹家财团队的到来正在逐渐改变赤水竹农的传统观念。很多竹农在基地务工学到管护技术后,也对自家的竹林进行改培。随着竹笋产量的提升,竹农获得了更高的收益,也更愿意投入时间精力管护竹林。
“今年的春笋采完,我们就要在基地上种植淡竹叶,探索林下笋药模式。我们预估这种发展模式每亩竹林的产值可以提升到三万元,如果能达到,就有得赚了。”詹家财信心满满地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芳蓉程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