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技】小麦苗情基础好,抓好春管夺丰收
日期 : 2023年02月21日 来源 : 江苏省农技推广总站
2023年全省小麦返青期苗情分析及春季田管技术意见
去年秋播我省小麦播种质量显著提高,一播全苗,奠定了壮苗基础,越冬始期苗情略好于上年、明显好于常年。据2月10日返青期最新苗情调度数据显示,一二类苗比例已达历史最好水平。但是,由于稻茬小麦晚播比例较大、秋季化除不到位、越冬以来寒潮频发、降雨时间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当前小麦苗情不平衡性的问题仍较突出,同时还存在“倒春寒”冻害、草害、渍害等隐患。“立春”已过,“雨水”将至,随着气温回升,我省小麦从南到北将逐步进入返青期,生长速度逐步加快,小麦生产也进入了春季田管的关键阶段。各地要组织技术干部踏田查苗,加强分类指导,切实抓好春季田管各项措施落实,努力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一、返青期苗情特点
越冬以来我省已经历5次较强冷空气过程,最低气温达-5.4℃至-10℃,降雨时间分布不均,但总体上积温正常(略少于上年、高于常年),雨量适宜,利于小麦安全越冬,返青期苗情相对较好。据2月10日全省苗情调度汇总,当前小麦苗情特点表现为:一是苗情指标相对较好。平均叶龄5.57叶,比上年同期少0.04叶;平均亩总茎蘖数64.43万,比上年同期多2.2万。二是壮苗比例达历史最高。全省旺长苗、一类苗、二类苗、三类(弱)苗比例分别占3.00%、39.47%、40.58%和15.35%,一、二类苗合计81.65%,比上年同期高3.47个百分点,已达历史同期最好水平(2021年2月20日,81.65%)。三是土壤墒情适宜,生育进程基本正常。淮北地区1月中旬普降中雨,加上近期有效降雨,目前全省小麦土壤墒情基本适宜,生育进程正常,提前拔节面积仅6.5万亩左右,明显少于上年和常年,大面积过早拔节风险较低。
二、主要问题与隐患
当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苗情存在一定程度不平衡性。由于播种期、播种质量差异大,3%左右的早播小麦平均叶龄已达7.47叶、总茎蘖数已达89.9万,呈旺长趋势,有提早拔节加重倒春寒冻害的隐患;15%左右的三类苗平均叶龄仅3.85叶、总茎蘖数仅40.9万,刚进入分蘖期,有穗数不足的隐患。二是草害威胁较大。由于秋季化除受降温早、墒情不足等因素影响,到位率低,春季化除压力明显加大,目前草害达标、有待化除面积占三分之一左右。三是渍害威胁。近期淮南地区持续阴雨,雨量偏大,部分田块表现出一定程度渍害。四是“倒春寒”冻害等威胁。目前在田小麦冻害面积相对较大,全省一般(轻度)冻害、中度、严重冻害面积分别为559.4万亩、25万亩和3.5万亩,分别比上年同期多428.5万亩、15.5万亩和3万亩,但与常年相比仍属正常。后期天气条件存在不确定性,还要经历“倒春寒”、病虫害、高温逼熟、“烂麦场”等多重“关卡”的考验。
三、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农时不等人,春管正当时。针对小麦苗情特点和存在问题,我省各地已经积极行动,拉开了小麦春季田管的序幕。截止2月10日,全省已完成清沟理墒2245万亩,适度化控164万亩,适度镇压206万亩,追施返青接力肥1060万亩。下一步要着重抓好春季高效肥水运筹、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和“倒春寒”等灾害防御,切实将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一)促弱控旺稳壮,全力抓好肥水调控。根据我省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稳穗(数)、争粒(数)、增重(千粒重)”的总策略,要因苗制宜分别采取“促弱(苗)、控旺(苗)、稳壮(苗)”技术措施,切实提高小麦春季肥水调控效率。一是早施返青接力肥“促弱”。早春是促弱转壮的有效时机。对基苗肥用量不足、冻害偏重、叶片明显落黄或群体茎蘖数明显不足的田块,尽早适量追施返青接力肥,追肥用量严格控制在每亩尿素5~7.5公斤,肥水结合或降雨前后追肥,促进弱苗转化,力争足穗、壮秆和大穗。对晚播小苗,只要基本苗和基肥用量足、叶色正常,“小而不弱”,无须使用返青接力肥。对群体适宜、叶色正常的一、二类苗,要保持定力,创造条件重施拔节孕穗肥,当前要坚持“不落黄、不拔节”不追肥的原则,确保拔节前“稳长”。部分农户有不分苗情状况抢在降雨前后大量追施返青肥的习惯,往往导致低效无效生长、茎蘖数过多、群体恶化、基部节间过长、后期倒伏等,这种不科学的施肥方法不利于高产稳产,需要改变。二是适时适量镇压化调“控旺”。对返青期群体过大、茎蘖数过多(预期穗数2倍以上)、叶色偏深、明显旺长的田块,要坚持控肥、控水,并及时采取镇压或化控措施,以控制旺长,防止基部节间过长、群体恶化和后期倒伏。注意土壤湿度过大的田块及弱小苗不宜镇压,化控措施应在拔节前进行。三是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争粒、增重”。拔节肥要掌握在小麦进入拔节期,叶色褪淡、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厘米、叶龄余数2.5左右时追施,一般亩施三元高效复合肥15公斤左右,另加尿素7.5~10公斤,培育壮秆,减少小花退化,增加每穗粒数。长势偏弱的田块,拔节肥可以适当提前;长势偏旺的田块,拔节肥可以适当推迟,或先施用复合肥,后适量补施尿素氮肥。淮北偏旱地区如施用拔节肥期间无有效降雨,要适时灌好拔节水,做到肥水结合,提高肥效。对于高产田块,耗肥量大,在剑叶(旗叶)露出一半时,追施孕穗肥,一般亩追施尿素5~8公斤,防早衰,增粒增重。
(二)防治病虫草害,全力推进统防统治。随着气温回升,春季田间草害、病害、虫害逐步显现和加重,要加强监测预报,突出绿色防控,全力推进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统防统治水平。一是全面开展春季化除。针对冬前化除效果不理想的实际,防止春季气温回升快导致“草欺苗”,要掌握在小麦拔节前,日均温5℃以上抢晴天用药,避免在低温来临前后用药和低洼积水田用药,以免发生冻药害、渍药害。二是控制好纹枯病、白粉病。拔节前后在纹枯病病菌侵茎前、病株率达5~10%时用药,用足药量和水量,早发重发田块,在第一次防治结束后7~10天开展二次防治。拔节至抽穗期查治白粉病、锈病。三是全力打好赤霉病防控战。坚持“适期防治、见花打药”的防控技术要点,确保一般发生区一次用药全覆盖,重发区两次用药不动摇。首次用药须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努力做到“见花打药、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生育期极不整齐和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区域或田块,第一次药后5天左右开展二次防治。若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治。
(三)落实预防措施,全力做好防灾减损。一是清沟理墒,防渍防旱。我省属于南北过渡地带,春季既可能遭遇连阴雨天气,也可能局部遭遇干旱,影响小麦根系生长及对养分、水分的吸收。因此,要及时做好清沟理墒、疏通沟系,保证田内外沟系排水通畅,做到雨止田干。同时,淮北等局部地区若旱象显露要结合施肥及时春灌,缓解旱情。二是防御“倒春寒”冻害,及早补救。早春气温不稳定,常遇“倒春寒”天气。小麦拔节后尤其是拔长两节后,遇到气温0℃以下霜冻,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就可能冻死冻伤。要密切关注春季天气趋势,低温寒流来临前对缺墒麦田及时灌水,可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层小气候,缓冲地表温度变幅,减轻冻害发生。在冻害发生后2~3天要及时调查幼穗受冻程度,根据受冻程度迅速增施恢复肥。仅叶片冻害或主茎幼穗冻死率10%左右,对产量影响不大,不必追肥;茎蘖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应迅速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每增加10个百分点,亩增施2.5公斤尿素;主茎幼穗冻死率80~100%时,最多亩增施15公斤尿素,争取小分蘖和高节位分蘖成穗,减少产量损失。要注意增施的恢复肥跟正常施用的拔节孕穗肥互不抵消。三是防止中后期干热风、烂麦场等,适时抢收。小麦灌浆中后期常遇干热风、高温逼熟等灾害性天气,在小麦抽穗期抓好“一喷三防”、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春泉八八三”“兴欣富利素”等叶面肥,可有效减轻灾害损失。针对成熟期与梅雨季双碰头可能引发的穗发芽和“烂麦场”风险,要及早做好晒场、烘干、仓库、收获机械清理整修等准备工作,加强机具调度,加快收获进度,确保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