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布】鲫鱼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明白纸
日期 : 2023年01月01日 来源 :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省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健康养殖团队
江苏省鲫鱼养殖大省,行业内素有“全国鲫鱼养殖看江苏,江苏鲫鱼养殖看盐城”的美誉。近2年来,受鲫鱼鳃出血病和孢子虫病等养殖病害的影响,江苏鲫鱼精养面积萎缩严重,养殖产量降幅明显。
江苏省大宗鱼类健康养殖团队在入企入户技术服务中调研得知,导致鲫鱼发生规模养殖病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种质退化,鱼种易生病;2)养殖过程中投入品的盲目使用;3)不正确的投饲理念;4)死鱼无害化处理操作不当,捕捞网具未及时消毒而引入病原;5)水质调控措施不当;6)放养模式、放养密度的不合理等。也就是说,鲫鱼能否成功养殖与上述苗、水、药、料以及养殖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都密切相关,上述养殖管理措施任何一环处理不当的话,都有可能引发鲫鱼规模养殖病害的发生。参考公开研究资料,健康养殖团队将调研到的鲫鱼成功养殖案例中的养殖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应用。
一、设计养殖模式
设计养殖模式时要确定好主养鱼类,预估产量,产量设计要考虑鱼种价格、预期出售规格(设计是否出热水鱼)等。主养鲫鱼模式苗种放养见表1,模式预计售鱼时间及产量见表2。
表1鲫鱼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苗种放养情况表(根据养殖条件和技术条件选用)
表2鲫鱼生态高效养殖模式预期售鱼时间及产量信息表
注:此模式下饲料系数约为1.65:1-1.75:1,吃料鱼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
二、准备池塘
选择池塘面积适中,水深1.5-2.5米,有充足良好的水源,进排水方便,池形较整齐,堤坝较高、较宽,沙底且池底平整,不渗水,便于捕捞操作。每个池塘配备一台3千瓦以上的发电机以备停电时应急用,根据放养密度合理搭配增氧机,建议1-2亩养殖水面配备一台1.5-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配4寸水泵一台,用于换水与增氧,水质的酸碱度在6.9-8.5之间。
鱼塘排水清塘后晒塘,太阳暴晒20-30天至底泥发白裂开;每亩用生石灰(175-250kg)或每亩漂白粉(20-30kg)化浆后全池泼洒。
三、苗种放养
投苗前的准备工作:1)将60-80目钢丝网用木板固定好拦在进排水管道上,以免外面的小杂鱼和鱼卵进入鱼塘,以及防止鱼逃跑;2)鱼塘进水后肥水培藻,新塘口每亩用100-150公斤腐熟发酵好的有机肥做底肥+芽孢杆菌,老塘口用生物专用鱼肥或氨基酸培藻素+浓缩EM菌肥水,根据天气情况5-7天补充一次;3)投苗前一天泼洒高稳VC和草本应激灵,能够有效增强鲫鱼的抗应激能力,选择在早上8-10点投放。
苗种放养:1)苗种应作体表检查,病毒检查,无病无伤;2)运输选择在阴雨天,应激刺激小,进苗注意控制温差大小,防止鱼感冒;3)鱼苗或鱼种放养前均需要用浓度为1%-3%的食盐水浸浴鱼体5-20分钟,或者用浓度为10-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体15-30分钟,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4)开口饵料投喂,早开食(水温10℃可以开始投喂)可以增强鱼的体质,提高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也可以增加全年的投喂时间,增产增收。水温10℃时投喂28蛋白的优质开口饵料,投喂率为鱼体重的1%。
四、水质问题
开春后很容易面临水质清瘦,有害物质积累,导致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水体溶氧低,因此开春后对于水质的调节至关重要。3月下旬-4月上旬用生物专用鱼肥或氨基酸培藻素+浓缩肥水EM菌泼洒,根据水质情况7-10天补充一次。该养殖阶段要注意培养有益藻增加水体含氧量,稳定水体,减少因早春天气的频繁波动,缓解鱼体的应激。水质的调控核心在于溶氧,重点在藻类和底质,难点在于浮游动物、底栖生物,藻类的光合作用产生70%的氧气。因此在实际养殖中需要注意:1)保证藻类能产生充足的溶氧;2)降低溶氧的消耗;3)白天做好富氧区域和低氧区域氧交换;4)晚上关注溶氧消耗的速度及状态;5)水质检查做好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控制,池底有机质的分解;6)确保溶氧达到水生动物生长的适宜区域。
最好的水色为茶褐色,水中富含硅藻和小球藻等有益藻。适宜的水质调节方法有:1)合理的鱼种搭配放养,充分利用花白鲢摄食浮游动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多次施发酵的有机肥料等;2)增氧机的合理使用:“三开两不开”---晴天中午、阴天次日清晨、连绵阴雨天开,傍晚不开、阴雨天中中午不开;3)微生态制剂调节。
养殖过程中不同水色问题的处理:
1、水质清瘦:危害:水过瘦时,阳光直射,水体溶氧变化大,鱼体易形成气泡病。形成原因主要有:新水,缺肥,浮游动物过多,花白鲢投放过多,青苔滋生等。处理方法有:1)新水,缺肥引起的需施有机肥+化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肥为主,磷肥为辅;2)青苔引起的需先遮光或杀青苔,之后肥水;3)浮游动物过多引起的需沿池边杀灭浮游动物;4)花白鲢投放过多引起的需设增氧机,多施肥,常追肥。
2、白浊水:危害: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降低光合作用,导致溶氧降低。形成原因有:1)鱼体暴躁不安,狂游导致底泥上翻,2)池塘缺VC,3)浮游动物过多,4)暴雨后携带泥浆入池等。处理方法有:1)增加饵料投喂,检查鱼体是否有寄生虫,杀虫;2)补充VC;3)杀浮游动物;4)使用絮凝剂。
3、浓绿水:危害:水体过肥,藻类生长旺盛,水质不稳,易倒藻,易形成气泡病。处理方法:1)换水;2)氯制剂全池低剂量泼洒;3)氯制剂下风口高剂量泼洒。
4、老水、黑水:危害:导致藻类死亡,大量有机物短期内进入池塘。处理方法:1)二氧化氯全池最低剂量泼洒;2)换水,引进新的藻种,后施肥;3)分解型有益菌如芽孢杆菌、乳酸菌、乳酸菌为主的EM菌等全池泼洒,泼洒前后需注意增氧。
5、黑臭底:动植物尸体沉积,残饵粪便沉积在底部,暴雨后,池底上翻,有机质瞬间释放,池塘溶氧骤降,易导致泛塘及雨后细菌性败血症爆发。处理方法:用渔底康进行氧化性底改,深层氧化、分解底泥,消除氧债,然后使用生物底改分解释放营养,配合肥水产品调水。
五、投喂管理
1、重点关注投饵区溶氧,想办法提高投饵区溶氧(使用水车或底增氧)。
2、早春尽早投喂开口料,提高鱼体的体质。
3、饲料分阶段投喂或组合投喂,鱼苗期投喂30或32优质蛋白,养殖中期投喂30蛋白,后期投喂34蛋白促生长,结合市场鱼价走势和鱼体生长速度,选择颗粒搭配膨化料的投喂方式。
4、安全投喂,坚持“五定”、“三看”原则。“五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定人。“三看”—看水质、看鱼群摄食情况、看天气,
5、使用投料机投喂时,人不离开,观察鱼体吃食与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以免造成浪费和败坏水质。
6、科学投喂:不同发育阶段的日投喂量不同,幼鱼阶段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0%左右,成鱼阶段日投喂量占鱼体体重的2%-3%。水温20℃以下时,每天投喂1-2次;水温20℃以上时,每天投喂3-4次。投喂次数及投喂量根据当地水温、天气情况、环境、养殖品种适当调整,在升温期,鱼体摄食增加时要格外注意肝胆、肠道的调节,同时冬天根据温度适当投喂以保膘和增强鱼类越冬能力。
7、勤巡塘,防浮头。坚持每天巡塘两到三次,观察鱼体摄食情况和水质变化情况,以调整投喂量。同时注意观察鱼体有无浮头现象,防止泛塘发生。
8、勤管水,重监测。使用水质测定仪器或水质快速检测盒测定池水相关理化指标,以便采用相应的管理对策。池塘配备增氧机,合理使用可以预防鱼类浮头现象发生,并有利于防治鱼病,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达到稳产高产的效果。
六、疾病防控
鲫鱼的病害,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鲫鱼一旦发病,病原在水体中极易传播,且病鱼摄食减少甚至不摄食,难以实现口服给药。因此,预防和治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的改良及稳定,要注意培藻和溶氧状况;2)底质的调节,暴雨天气要注意水体的对流;3)鱼体体质和免疫力的强化,要注意科学投喂;4)注意诱发因素的处理,例如寄生虫等造成的伤口感染等。
疾病的确诊:1)到池塘对濒死鱼进行检查;2)对濒死鱼进行详细的检查,检查顺序为:口腔-眼球-鳃盖-鳃丝-鳍条-黏液-鳞片-肌肉-肝胰脏-胆囊-肾脏-血液-肠道及内容物;3)对水质状况进行检测,不同地点取水测pH(上、下午)、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藻类及浮游动物;4)对管理状况询问,包括死鱼发生过程,死鱼数量变化,水质变化,用药过程及结果;5)使用外用药要结合水质、溶氧、鱼体状况及摄食情况,例如花白鲢等滤食性在前期避免大量使用氯制剂,以防损伤鱼体的鳃;越冬后鱼体体质弱,应避免使用硫醚沙星等;6)内服药根据药敏实验及病灶部位,例如肠炎时可以选择氟苯尼考、碘磺等,全身性细菌感染(出血病)建议选择恩诺沙星,因为其溶解性好,吸收好。
要实现鲫鱼养殖的生态高效,就必须提升各个养殖环节的科学性。从鲫鱼养殖鱼塘的建设工作开始,鲫鱼养殖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遵循鲫鱼的生长需求而开展,应以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技术以及有效的管理,提高鲫鱼养殖质量,实现生态和高产双丰收。
相关问题可咨询农技耘“农业专家-水产”-江苏省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健康养殖岗位专家、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郭闯正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