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江苏泰州:春耕备耕季,多措并举让农民播种希望

日期 : 2023年03月20日 来源 : 泰州新闻网点击 :

草长莺飞、万物萌发时节,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节点。从麦田到菜园,再到草莓园,泰州市的广大农户们抢抓农时,开始新一年的劳作,播种田野新希望。

专家田间地头“问诊把脉”

在泰州市胡庄北全家庭农场,随处可见人们正在田间进行清沟理墒,防范渍害发生,来自高港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专家施菊琴正在进行专业指导。农场主叶兆全介绍,今年种了将近700亩小麦,当前肥料、化肥已经准备充足,农机也进行了保养检修,能保障春耕农业生产所需,现在专家直接到地头来指导,给我们增加了丰收的底气。

春季降雨增多,麦田陆续进入生长的旺盛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泰州市有关部门引导群众抢抓时节,开展春耕备耕,选派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苗情调度,并且通过举办培训等方式,运用微信、手机App等信息化手段,及时发布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信息,让农民朋友们及时掌握种子、农药、化肥储备等情况,指导农户做好农业生产各项准备工作。

“目前,一些早熟小麦、油菜正处于提前拔节、抽薹期,少量提早拔节小麦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幼穗冻害,我们主要是指导农户做好弱小苗的清沟理墒、化除化控、倒春寒的防范、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拔节孕穗肥的施用等工作,谨防冷空气对在田作物的冻害影响。”施菊琴说。

据悉,泰州高港区水稻已备种25万公斤以上,月底前可再调度15万-20万公斤,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储备充足。

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惠民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泰州市坚持以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连片集中的农田为重点,按照“急需、实用、民意、高效”的思路,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去年夏天,一场高温极端天气让泰州不少农场主记忆犹新,62岁的张兴洋在新明社区承包了500多亩地种植水稻和小麦。去年受旱情影响,他的粮食产量可能会比往年少一到两成。谈及原因,张兴洋说,农场及周边的渠道、泵站、路桥等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机器进出不方便,成了不少种田大户丰收路上的拦路虎。

改善田间道路、沟渠,增设泵站,是当地不少种田大户的共同诉求,也被当地政府列入了计划。

“去年,我们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285亩,粮食年总产量达1.05万吨。”永安洲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今年将实施农业规模项目4个以上,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家、示范家庭农场1家,新增品牌农产品2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据悉,今年明珠街道新建高标准农田0.12万亩,在口岸、胡庄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3万亩,进一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机作业条件,改良土壤结构,保障农田供水。

近年来,泰州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吨粮田”,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建成的项目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极大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目前,泰州市高标准农田比重达76%,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真正建成造福农民的“惠民工程”。

出台农业奖补政策,单个项目最高奖50万元

近日,泰州市高港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奖励政策》,进一步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提振农业企业主体信心。

记者看到,新出台的奖励政策重点瞄准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农业科技赋能创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十个方面,既给政策,又给“票子”,实实在在为农业主体排忧解难,干货十足。如支持农业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对农业规模项目招商引资进行奖励,范围覆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类及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领域,单个项目奖励资金最高达50万元,同时对市认定农业规模项目及省示范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支持农业科技赋能创新方面,对当年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直接奖励10万元。

“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王艳2013年创办泰州凤栖湖农场,目前农场总规模达20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西瓜、草莓等。她说,从国家到省、市、地方,大家都对农业十分关注,也出台了很多政策,让我们这些农场主更有盼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泰州市将切实保障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全面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近日,泰州市还出台了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行动方案,大力实施十大富民行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富裕富足。

其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富民行动提出,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富民效应。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民增收的“头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