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12316头条-动态 >> 正文

四川通江县 对症下药打通银耳产业发展“堵点”

日期 : 2024年12月18日 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在四川省东北部的秦巴山腹地,有一片大自然厚爱之地,它四季分明,雨露丰沛,森林葱郁,这里便是通江县。

  “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通江”。据介绍,通江银耳发轫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从清代宫廷的御膳珍馐,到如今遐迩闻名的“耳中极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令人称赞。当前,银耳作为通江县的特色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

从区域美食到特色产业

  整齐排列的菌袋有序地摆放在菌架上;洁白的银耳花正在盛开。每当晨雾轻绕青冈木,段木上的银耳如晨露般晶莹剔透,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近日,在通江县许多银耳产业基地内,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通江银耳在经历了野生生长、古法人工栽培和现代菌种研发的三次历史性变革后,无论是在口感、抗氧化性,还是在药理效用上都取得长足发展,赢得了“耳中极品、菌中魁首”的美誉。通江银耳不仅美味,更成为县域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代表,带动了县域内的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收入也有了保障。位于涪阳镇东南部的中码头村便是因银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代表。中码头村距离通江县城26公里,海拔730至1200米。因为交通基础设施差、集体经济薄弱,2020年以前,该村的集体经济每年几乎都为零。

  2020年,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统一部署,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定点帮扶通江县,对口帮扶涪阳镇中码头村。

  在驻村干部实地走访调研后发现,涪阳镇历来就是通江县银耳主要种植区,村里农户也有种植银耳等食用菌的传统。因此,村干部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发展以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

  于是,经过村干部交流、和群众沟通、向上级汇报,中码头村最终明确了以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

  经过近四年的发展,中码头村逐步完善起“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产品包装打造销售渠道拓展”的全产业链帮扶体系。中码头村集体经济年产值也实现了从0到50万元的跨越,从2022年开始,连续3年年产值保持在50万元以上。

  “中码头村是通江县通过银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通江银耳去年产量超过390吨,产值4亿多元。目前,通江县从事银耳的新型经营主体170余家,辐射带动5000多人就业。”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怀舜说。

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发展

  近年来,通江银耳以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发展目标,通过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将通江建成全国银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我们依托通江县及秦巴生态资源优势,通江银耳利用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品牌优势,整合产业资源,实施‘两耳一菇一菌’产业链条化发展(通江银耳、木耳、香菇、羊肚菌)。为此,编制了《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振兴发展总体规划(2022年—2035年)》及一系列相关的产业发展方案,提出构建‘一带两区三园百基地’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为银耳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通江县委副书记刘小龙表示。

  与此同时,为确保银耳产业快速发展和升级,通江县成立银耳链长专班,专门负责全产业链的发展,并对入园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通江县通过‘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和资本入驻,促进了产业的集聚效应。目前,通江银耳的产业布局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刘小龙说。

  强劲发展的产业也遇到了“爬坡过坎”的瓶颈期。刘小龙坦言,当前,通江银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种质资源库建设力量不足、现代化数字化程度低、品牌价值变现难度大等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通江县多措并举、对症下药,打通制约银耳产业发展的“堵点”。

  在生产和研发方面,通江银耳坚持“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的发展战略,革新生产方式,推动工厂化生产与产品精深加工,并积极探索全产业链推进路径。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团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了“李玉院士专家团队通江银耳研究中心”。

  在科研合作方面,通江县积极与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合作,延伸银耳产业链条,涵盖食品、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为银耳产业的多元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开发出银耳类药品和保健食品,逐步拓展了应用领域。同时,银耳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也得到广泛认可,面膜、精华液等产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进一步提升了银耳产业的附加值。

  在产业推动方面,通江县坚持外抓招引,内强培育,招引落地头部企业4家,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示范专合社4家。目前,通江县通过银耳产业提供就业岗位累计达600余个,带动四万多人实现收入增长,产业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7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