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12316头条-动态 >> 正文

“小竹笋”铺就群众增收“绿色路”

日期 : 2023年07月13日 来源 : 云南网-昭通日报点击 :

       “青云乔木古,翠竹远山青。”盛夏时节,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漫山翠竹郁郁葱葱,整座竹山犹如一把撑开的绿色巨伞,正如冯银诗中所描述的样子。这美丽画卷是柿子镇紧紧围绕盐津县“3N”战略布局、大力发展竹产业推动富民兴村强镇的生动写照。 

  竹产业是盐津县着力打造的3个“10亿元级”富民产业之一。盐津竹林资源丰富,现存竹类11属33种,现有竹林面积128万亩,其中笋用竹108万亩,材用竹20万亩。2022年,盐津成功申报“中国方竹之乡”称号,获得有机认证28.8万亩。 

  近年来,柿子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目前,该镇共种植笋用竹13.5万亩(方竹12万亩、筇竹1.5万亩),已投产8.5万亩,漫山遍野的“小竹笋”成为促进群众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竹产业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到了采笋季节,种植大户一个月可以挣到20万元左右。我们村有5万亩竹林,占柿子镇竹产业的一半。”新生村以竹产业为主打产业,村党总支书记黄瑞对种竹的效益充满信心。据介绍,柿子镇立足自然优势,充分利用宜竹造林、低效林改造等产业政策,在笋用竹存量丰富的新生村建成竹产业示范园5万亩(高产示范园0.5万亩),平均每亩产量250公斤,其中高产区每亩产量达400公斤。以示范园区为核心,向岔河、中坪、水银、三河等村辐射,共覆盖7个村2726户群众。 

  “让老百姓在竹产业发展中获得最大利益。”柿子镇副镇长王琴说。柿子镇在发展竹产业过程中,通过组织化管理把分散单干的农户聚合起来,把分布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党组织、合作社、群众紧密连接在产业链上。同时,农户与合作社签订笋山管护协议,由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队伍对竹产业园区进行看护管理,农户省时省力,笋山管理规范。 

  如今,柿子镇的竹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4个效益面面俱优。很多笋农都自发进行分苗移栽,产业布局继续向外延展,持续推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在推动竹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创收壮大,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能力,又提高了群众的收入;从种植竹苗、日常管护到采收加工等,为当地群众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同时,竹子的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全镇绿化率,美化了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下一步,柿子镇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党建、产业、资源“三要素”融合聚力,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一年能采10吨左右竹笋,去年减产,只有9吨,毛收入近10万元,净收入六七万元。”新生村干岩子村民小组刘昆家有200亩左右竹子。刘昆虽年轻,但他已有10多年经营竹笋采销的经验。据他介绍,最近几年,笋价连年上涨,从每吨8000多元涨到9000多元,去年涨到了1万元。 

  “肯定要一直做下去。”一句简单的话语,显示出刘昆对“小竹笋”充满了大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