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12316头条-动态 >> 正文

江西针对极端干旱天气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田巧改造 旱地变水田

日期 : 2022年11月21日 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怎么还不下雨?”这是今年江西农民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尽管近期江西多地陆续迎来降雨,但从今年早稻收获后到晚稻收获前这很长一段时间里,干旱、缺水始终是江西农民需要克服的首要难题。

  挖井、引水,全省各地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农民抗旱,在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下仍取得了总产量超过430亿斤的粮食生产好成绩。而与应急手段相比,今年江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农田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的能力。

  “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别,粮食单产亩均提高100斤以上。尤其是今年遭遇历史罕见的极端干旱,高标准农田抗旱保灌能力突显,总体灌溉保障率达97%以上。”11月15日,江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江枝英接受采访时表示。

  

  为农田“找水”

  在吉安市永丰县潭城乡富山村,村民胡竹根除了种水稻,还承担了一项重要工作:“我是村里的‘义务管水员’,什么时候需要用水、什么时候拧紧阀门,我都一清二楚。”胡竹根一边说,一边给记者展示农田灌溉系统的使用方法。只见他将旋钮一拧,源源不断的清水就从管道中喷涌而出,就像给农田通上了自来水。

  富山村的灌溉为何如此方便?这还要从潭城乡的“找水”工作说起。

  以前,潭城乡虽然种植水稻,却是一个“缺水”乡镇。“我们这里地表水少,地势高,地下水也指望不上,往下300米深都没有地下河。”潭城乡党委书记张志华告诉记者,全乡的供水主要依靠一座小Ⅰ型水库——睦源水库。

  但是,水库有水不等于农田能够用上水,如何让水库里的水能够及时派上用场?

  张志华介绍,今年汛期,潭城乡采取了“蓄水、放水、节水、通水、送水”的“五水”良策为农民和庄稼“解渴”。潭城乡根据水文记录,在6月汛期最后一场大雨前及时关闭水利设施闸门,蓄水量较往年增加300余万立方米。同时,结合7月“双抢”季节需水量大的特点,组织村民、干部维持放水秩序,及时调处各类用水纠纷20余起。

  

  小项目发挥大作用

  用水的基础有了,接下来就轮到主角登场。潭城乡“五水”中的核心一环便是通过铺设深层管网精准输水实现“节水”灌溉。

  “水库里的水总不能一筐一筐扛到田里,能不能让农民像用生活用水那样随时取用灌溉水?”张志华把目光瞄准了农田改造。睦源水库地势较高,与农田形成了较大的高度差,这是输水的有利条件。于是,2019年开始,潭城乡在睦源水库实施了高效节水项目,累计投入300余万元,施工工程量近5000立方米,铺设了覆盖半径超过3公里的深层管网。一头从水库取水,另一头直通田间。

  深层管网有哪些好处?在张志华看来,实现了“小项目发挥大作用”。与露天水渠相比,密闭式的管道不易蒸发,能够节约15%的水资源,同时,也节省下了一大笔疏通渠道的开支。“以往每年花在维护水渠上的费用是五六万元,现在不仅节约了成本,还缩短了调水时间。”张志华说,以前肩挑背扛需要3天3夜才能灌溉完的农田,现在6分钟就能解决。

  张志华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投入一般是3000元/亩,1000亩就是300万元。而同样是300万元的投入,潭城乡设计深层管网时的覆盖农田达到3000亩,今年抗旱时又通过提灌实现了扩面,每天向农田输水3.5万立方米,40天时间便覆盖了6000亩。

  “以前我们这里是‘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现在‘旱涝保收’。”胡竹根告诉记者,有了深层管网的保障,他今年的水稻种植面积从五六亩扩大到了30多亩。

  

  改造670万亩旱地

  潭城乡依靠深层管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解决了“旱地又遇干旱”的大难题,也体现了江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的重点内容:经过夏秋两季高温、干旱的考验,江西提出坚决打造旱地高标准农田“主阵地”。

  在日前召开的江西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暨冬春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上,江西省政府有关负责人分析了江西加强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江西省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省面积的78%。丘陵山地地区农田占比较大,特别是还有670万亩的旱地。这部分是农田基础设施的短板,是项目实施的难点,更是提升粮食产能的潜力。

  为此,江西特别强调在新一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针对旱地采取措施,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地形特征、区域资源环境特点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标准,探索开展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推动整村、整乡甚至整县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加快解决农田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

  不仅是吉安的潭城乡,江西其他地方也开展了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探索。“根据三调数据,赣州市旱地面积56.9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0.36%,且不少地处丘陵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农田高低错落,水源保障不足。”赣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晖表示,针对这一情况,赣州在旱地项目开发中,以实施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土壤改良等内容为重点,主要修筑梯田、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等工程,改善农田耕作条件。

  对无水源的连片旱地,赣州通过实施土地平整、修建田间道路、完善排水设施、开展土壤改良等措施,将原有旱地变成“高标准旱地”,用于发展蔬菜、花生、豆类、薯类等高效经济作物,解决“粮经争地”问题。据统计,今年赣州约有2.76万亩旱地纳入年度项目建设。

  “我们按照‘摸清现状、挖掘水源、完善设施’的工作思路,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结合土壤条件、水资源状况、农户种植意向等,布设水陂、拦水堰,整修田间道路,疏通排灌沟渠,平整土地。”赣州市南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曹健生介绍,南康区通过项目实施,使1600多亩旱地变为了水田并成功种植中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