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以“八新”赋能 推动中药农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 : 2021年06月08日 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调研考察时,重点关注了医圣张仲景和月季、艾草两种特色中药材,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总书记这次调研和重要指示,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对乡村振兴、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将有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基础产业——中药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农业是利用药用植物、菌物、动物等生物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中药材产品的生产活动,是健康农业、乡村产业和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内容。当前,中药农业正面临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全球抗疫等政策叠加的新机遇,国际国内对中药材的需求强劲。中药农业应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抓住“八个创新”,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嬗变和跃升。

  思想观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发展中药农业,是实现习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四好”要求的根基和支撑,没有强大的中药农业,中医药“四好”就是空中楼阁。必须深刻领悟、坚决落实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提高对发展中药农业的政治站位,实施好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这一固本工程。还要看到,世界疫情之下,随着中药在重大疾病、养生保健等领域的突破,中药资源同基于海洋条件的鱼油、基于气候条件的红酒等相似,作为国际“健康货币”的前景可期。与石油、天然气、黄金相比,中药资源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属于可持续资源,价值更为久远。从这一视角看,做强做优中药农业,是用足用好中药战略资源、提升农业和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树立国家形象的重大战略,而且事关长远国运和人类福祉,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中药农业可持续发展。

  顶层设计创新。实现中药农业“大而强”,迫切需要高层统筹,高点站位,大手笔规划,强力度推进。在十四五开局和第二个百年开局之年,国家层面应由国家发改、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组织卫生健康、中医药、林业、海洋、科技、教育、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参加,统筹制订《十四五中药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引领中药农业强国建设。同时,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精心谋划植物药材、菌类药材、动物药材、矿物药材等四类中药材专项规划。省级层面也应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别制定本区域的中药农业“十四五”规划和专项规划,列入省级总体规划和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并在规划落地上发力。建议各地建立中药材专项规划、专项组织(行政)、专项班子(技术)、专项资金、专项制度,聚力聚能,推进中药农业产业裂变式发展。

  中药材种业创新。种业创新是中药农业永不枯竭的原动力。要重点围绕中药材良种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野生中药材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建立国家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区、菌物药资源保育区,建立世界顶级的植物药、菌物药种质资源保藏中心,在全国道地药材“七大产区”建立区域性或省级良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建设一批示范性种子种苗基地。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订的《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目前已完成草案意见征集,应抓紧出台,以便依法建立中药材种子管理的品种登记制度、生产经营许可制度、资源保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及标签标识制度等,强化资源保护等措施,促进中药材种业转型升级。

  生产方式创新。中药农业要坚持绿色发展的总基调,落实“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暗,不负山水常绿”生态中药宣言,集中建设一批绿色生产基地、稀缺药材生产基地,规范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尤其要大力发展林下生态种植。围绕全国道地药材产区规划,重点推进一批优势品种的标准化、规模化,推广一批中药材产业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动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纳入地方主推技术指南。加强中药材资源循环利用,特别是做好中草药下脚料、菌物药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生产瓜果蔬生物肥料、畜禽添加饲料。还要加强农科教结合,强化中药农业人才培训,让“人苗”兴“药苗”,促进中药材生产方式守正创新。

  技术应用创新。实行产学研推用一体,狠抓科技攻关,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种植上,深入开展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绿色生产技术等研究,加强对中药材快繁技术、连作障碍、绿色防控、产地环境控制、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共性技术攻关,深入开展中药材成分、药理药效等研究,制定完善中药材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加工上,引进成熟的植物药、菌物药生物提取技术和菌丝发酵技术,弥补中药农业的短板,提升中药深加工水平。以“三高”慢病的食医同源产品和医美产品为突破口,生产加工中药的饮片、膏、丸、散、针剂等和化妆品、保健品、食品,加快以植物药、菌物药为原料的快消品开发,促进中药材加工增值。市场建设上,重点统筹利用现有信息化平台的资源整合和对接,接天(市场)连地(生产经营主体),做好市场信息服务。要将农业大数据平台与中医药平台、中药材大市场信息平台对接,及时发布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生产经营。重视发展微商、直播、社群电商在内的中药农业电商,发展预订认养、定制药园、订单生产,切实搞好产销对接,促进药农丰产增收。

  产业模式创新。坚持中药材产业、文化、科技统筹,加快一二三产融合、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着力探索中药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一是运用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着力吸引国内外知名药企进入中药材主产区建园区、建工厂、建基地,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顶尖中医药人才到中药材主产区领衔科研、创业兴业。通过“双招双引”,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高地。二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打造中药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中药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明确药农特别是贫困户在中药材产业链、利益链中的权益,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初加工基地,扶持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提升加工增值水平,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三是与产业集聚、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和康养小镇建设相结合,发展中药农业体验经济。以道地中药产业为依托,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中药(药用菌物)博物馆、中药农业小镇、综合旅游产业园等工程,推出食品、药膳、游学、拓展训练、养生养老等附加产品,涵盖吃、住、行、玩、游、养等各种配套设施与服务,让顾客变游客,药园变乐园,线下连线上,提升产品附加值。

  品牌建设创新。加强中药农业品牌创建工作,提升中药影响力。突出地域特色、产品特性,创建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对名优品牌、知名商标、标准化认证、原产地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构建区域(行业)品牌统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相互支撑的中药农业品牌体系。省级医药管理部门要支持中药农业企业积极探索“7S”综合体模式,打造集植保服务、加工、检测、包装、第三方监督与溯源、产地直供、研发于一体的“道地药材产销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会同农业农村部门,指导支持中药农业企业、产品品牌进入中药数据库,为品牌赋数增能,保障品牌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与可控,以此支撑中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有效供给。创新宣传手段,加强品牌推广,将独特的岐黄文化元素注入中药农业,讲好品牌故事,推动中药农业品牌走向全国,唱响一带一路,在全球弘扬五千年中医药文明。

  监管手段创新。药材质量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生产供应质量安全可信的中药材,既是中药农业的神圣使命,也是中药质量监管的基础、关键和核心。必须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药农业并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信息技术提升监管水平,倒逼药材源头质量安全。其切入点是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包括构建数据驱动、全景画像的中药材质量标准架构,采用数据融合、技术主导的中药材道地特征判别技术,以及最终形成数据协同、多方共治的中药材质量协同控制模式。推动农业信息化产业技术体系与中药材和食药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携手,积极运用射频识别、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技术落地应用,不断完善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建设,引导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进驻平台、联结入网、上云赋码,打造绿色中药、诚信中药,不断提升中药农业的信用度、美誉度和竞争力,从源头消弭“中医死在中药上”的社会焦虑。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农研院;安徽电气化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