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当前位置 : 首页 >> 12316动态 >> 正文

广西蚕桑产业的脱贫富民密码

日期 : 2021年12月03日 9:2:45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广西蚕桑产业的脱贫富民密码

  

  ①鹿寨县黄冕镇高产桑园鸟瞰图。 廖秀梅 摄

  

  

  广西蚕桑产业的脱贫富民密码

  

  ②农户使用大蚕省力化轨道喂蚕。

  

  

  广西蚕桑产业的脱贫富民密码

  

  ③当地干群查看桑蚕养殖情况。 黄炎江 摄

  

  

  广西蚕桑产业的脱贫富民密码

  

  ④新品种桂蚕8号蚕。

  

  

  广西蚕桑产业的脱贫富民密码

  

  ⑤新品种桂蚕8号茧。

  

  

  广西蚕桑产业的脱贫富民密码

  

  ⑥都安县蚕农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展示蚕茧。 覃春琴 摄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提供

  十一月的北方已经迎来了初雪,而南方却还是初寒乍暖,广西的成片桑园仍然冒着翠绿。11月15日一大早,崇左市天等县盛典村龙洞屯村民农云才拉着今年的最后一批蚕茧去茧站售卖。到了茧站,抽检定级、给价、称重、结账。“这批茧子还不错,老板给了26.5元一斤,150斤卖了近3975元。”农大叔拿着手上的票单乐呵呵地告诉笔者,“今年茧价好,我今年养蚕7批,卖茧收入就有3万多元。我们这个地方旱地多,种桑养蚕比种玉米大豆收入好很多,只要有桑叶一个月养一批,卖茧就感觉是领工资,高兴啊!”“种桑养蚕就是好,好比月月领工资”宣传标语就是蚕农种桑养蚕后带来的生产和生活上的真实写照。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老乡要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乡村产业稳定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十三五”以来,广西在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上紧紧抓住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充分发挥“短平快”优势,助力贫困户脱贫。2020年,全区脱贫的54个贫困县中有46个发展种桑养蚕,贫困县桑园面积达172.27万亩,占全区57.77%,养蚕售茧收入56.98亿元,养蚕贫困户户均收益1.57万元。“十三五”期间,河池、百色等深度贫困地区有35万贫困人口通过种桑养蚕实现了脱贫致富。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蚕桑产业要持续助力农民增收。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广西蚕茧产量29.66万吨,同比增长7.55%;蚕茧平均收购价格51.40元/公斤,同比增长70.02%,蚕农售茧收入达152.45亿元。蚕桑生产整体呈现价高量增、蚕农增产增收的态势。

  从2002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广西成功承接了蚕桑产业的转移。蚕桑产业发展为地方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助力脱贫攻坚和助农增收方面成效显著。近日我们就此探寻广西蚕桑产业的脱贫致富密码。

  

  密码一:资源禀赋

  曾经我国蚕桑生产最发达的地方是江苏、浙江等江南地区,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后,广西蚕桑逐步后来者居上。

  广西桑蚕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推广研究员韦伟分析,广西承接“东桑西移”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必然结果。首先,有地理和自然资源上的优势。广西地处北纬23°54′-26°03′,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无霜期长,具有适宜种桑养蚕的优越气候条件。全区年平均气温17-23℃,桑树萌芽早、落叶迟,年生长期280-320天,养蚕生产时期从2月底至11月底,每年可养8-10批蚕,养蚕次数是其他地区的3-4倍,亩桑产量及效益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有生产基础优势。广西人种桑养蚕有历史,汉代的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同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充足。再次,有政策优势。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蚕桑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实践证明,蚕桑产业已成为广西特色优势富民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密码二:蚕桑品种

  广西蚕桑生产能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资源禀赋,最关键的是选育适宜亚热带高温多湿气候条件的桑蚕品种。广西家蚕育种专家研究员闭立辉介绍,自古以来,由于两广岭南地区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导致家蚕血液型脓病多发,养蚕成功率及产量一直较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广西从生产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强健高产为主要目标,经过几代家蚕育种专家团队的不懈努力,收集保存了664份蚕品种资源,先后育成了“7532”等一批家蚕夏秋用基础品种,育成了“两广二号”“桂蚕5号”“桂蚕8号”等24对优良家蚕新品种,实现自主选育的家蚕品种推广应用量占全区98%,其中广西和广东合作选育的强健性夏秋用品种“两广二号”在全国推广应用量最大,号称“养不死”的蚕品种。适宜的家蚕品种也提升了广西蚕茧产量和质量,从原来土种的单张蚕种产茧量约10公斤提升至40公斤以上,茧层率从13%以下上升至22%,一茧丝长从300米延长至1100米。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好马配好鞍”。广西蚕茧高产优质有好的蚕品种,也离不开优良的桑树品种。广西桑树育种专家林强介绍,1980年以前,广西栽培的桑树品种主要是地方性品种如钦州荆桑、平乐沙油桑等,这些品种多为自然杂交实生群体,性状杂、叶片小,产量不高,桑园亩产桑叶1000公斤左右。后来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调查收集工作,建立了广西桑树种质资源圃,现在保存种质资源共1602份。桑树育种团队经过努力,先后创新育成“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等7个高产优质杂交桑树品种,杂交桑性状优良、适应性强、耐旱耐剪伐、叶片大而厚、营养丰富,亩产桑叶提升至4000公斤以上,自主选育桑品种推广种植面积占全区的85%以上。

  

  密码三:实用技术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西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蚕农增收,技术创新的推广应用就是制胜法宝。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农艺师黄红燕介绍:“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发展,创新性地集成建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适应亚热带高温多湿气候条件和全年多批次滚动养蚕的蚕桑生产技术体系。这个过程吸收了很多来自基层的蚕农智慧创造发明,如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过程中使用的撒石灰防病、省力化轨道式养蚕以及自动上蔟采茧等机械设备。在全区范围内大面积推广蚕桑新品种,应用小蚕共育、轨道式养蚕车等实用新技术新机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蚕成功率,提升茧丝质量。目前全区蚕桑良种应用率100%,小蚕共育率达84.2%,方格蔟应用率达76%,茧丝等级全面达4A以上,5A-6A级约占30%。”

  

  密码四:集约规模化生产

  脱贫靠勤劳,致富靠规模。

  河池市都安县大兴镇林堂村刁歪屯村民王朝农这几年没有外出打工。他表示,前几年他和妻子打工收入供养小孩读书,没赚到多余的钱,一年在外回家的时间也少,没有办法照顾到家里老人,小孩成长中缺少父母的陪伴是很大的遗憾。王朝农告诉笔者,这几年夫妻二人留在家里做种养,现在家里有3.5亩桑园,今年价格高,养了10批蚕,收入38800多元。除了种桑养蚕,他们还养了一批鸡和黑山羊,一年下来全家收入超过6万元。对他们来说最幸福的事情除了增收脱贫致富,还能陪伴老人和孩子,一家子其乐融融。真是“产业在家,留住妈妈”就是解决农村留守和发展的问题关键。

  柳城县凤山镇对河村塘进屯是一个集体搬迁的村屯,坐落在柳城县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养蚕大户陈东日搬迁后家里就开始种桑养蚕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由于家里自有土地不多,以前他都是外出县城周边务工,妻子在家种桑养蚕。3年前,他决定留在家里扩大种桑养蚕规模不再外出务工。说干就干,他先是流转周边村民的土地,把桑园面积从原来的5亩扩种到20多亩,然后把家里的房子腾出改造,用上大蚕省力化轨道喂养和自动上蔟的机具。这样一来规模和设备都上来了,养蚕批次和数量增加,按照今年的茧价,他家今年种桑养蚕收入超过12万元。陈东日告诉笔者,他计划把家里的房子再升级改造,规模再扩大,然后申报市县的家庭农场,规模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让他种桑养蚕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正式印发实施《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正高级农艺师李标表示,“十四五”期间广西蚕桑产业发展,既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又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同时还要稳步推动农业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在推动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加快科技创新,促进节本增效和提质增效;二是要优化区域布局,推动规模化、标准省力机械化发展;三是要创新经营模式,提高产业效益,比如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四是推进产业多元化开发,聚焦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1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