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培训体验 >> 新闻资讯 >> 领导讲话 >> 正文

新农村,焕发时代新气象

日期 : 2020年07月14日 17:2:28来源 : 农民日报点击 :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槎溪镇杨家边村,漫山的杨梅高挂枝头,赏荷园、风雨桥等景点风光无限。

  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升社区,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就学、就医,他们直言,自己从“穷山坡”搬进了“幸福窝”。

  湘潭市韶山村,文艺工作队正在排练“垃圾分类”快板节目,欢快的节奏,跃动着文明新风的韵律。

  这是三湘大地的新农村,生活在这里的农人,因产业兴旺而富、因服务到家而暖、因文明新风而美,他们正意气风发地奔向小康生活。

  

  在外挣钱、在家管田“两不误”

  杨家边村的千亩赏荷园里,夏荷正开得“热闹”。杨家大鼓鼓声阵阵,一群游客饶有兴致地穿着汉服,在湖心的九曲回廊徐徐而行。远远望去,如同人自画中来。

  “荷叶满塘风中举,贴波不碍画船摇。曲廊回岸清香溢,千亩荷花别样红。”美丽的杨家边村,成了长沙、重庆等城市游客向往的好去处。

  40多年前,杨家边村还是一个落后的“穷”村庄。为了生计,村民邹联经外出谋生。偶然的机会,他与机械打字机结缘。靠着不懈努力,邹联经在维修打字机的行业站稳脚跟,并带领乡亲们投身文印行业。

  亲带亲,友帮友,徒传徒。如今,新化县已是名副其实的“文印之乡”,文印行业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70%。在杨家边村4329人中,有2000人从事文印产业,在全国开设有1500多家门店,耗材经营企业达200多家,复印机制造和经销企业达300多家。2019年,杨家边村文印产业创造经济效益达4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0万元。

  年轻人都在外面闯荡,乡村如何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杨益兵的答案是:由村委会出面协调,将撂荒的土地流转至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实现在外挣钱、在家管田“两不误”。

  目前,全村70%的土地都已流转。山上1600亩地,种上了杨梅、黄桃、枇杷等经果林,山下发展乡村旅游,兴建了千亩荷花园、鱼塘。2018年新建的风雨桥,是游客必去的打卡地;引进外资1.5亿元,占地1000多亩的文印农庄已经建成,集休闲、餐饮、会议、展览等多功能于一体。

  近年来,新化县开展以“五清”为主的环境集中整治,以建设农村路网、农村管网、文化广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培育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及休闲农业,推动以“农旅融合”为主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在村民的配合下,杨家边村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在核心景点安装了夜景灯。到了晚上,湖光山色在灯光的映衬下美轮美奂。

  

  山下也有温馨的家

  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的麻阳县,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湖南省深度贫困县,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2%,是全国5个单一苗族自治县之一。截至2018年底,麻阳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464户14121人,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成率均为100%。

  在距离麻阳县城1公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升社区,共安置了来自麻阳县18个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66户、3742人。

  下午四点多,记者来到龙升社区,社区图书室中,20多个孩子正聚精会神地写着作业。几个志愿者穿梭其间,不时俯下身来指导。

  这是“四点半课堂”(以下简称“课堂”),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点半至6点开课。通过在中小学教师和志愿者中广泛招募辅导老师,课堂目前已经有9名辅导老师。

  “扶贫搬迁社区的孩子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孩子们转进新学校,却适应不了新课堂的情况屡有发生。将家庭作业带到‘课堂’,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有效解决了一些家长无法辅导孩子课业的问题。‘课堂’还开展国学教育、剪纸、面塑、板笔书画等特色课程,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项目执行人黄慧告诉记者。

  龙升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正向前推进:可容纳300个学前儿童就近入学的幼儿园即将完工;社区居民慢性病签约和随访制度实现全覆盖;社区服务中心、便民超市、扶贫车间、“乡亲菜园”等配套便民设施应有尽有;社区通过招租电商物流加工企业15家、协调临近工业园区里的25家企业、开发社区公益岗位等措施,带动就近就业526人,再加上劳务输出1039人,户均就业达到1.62人。

  张汝荣是“课堂”的一名辅导老师,就读于吉林白城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没有开学,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动员她到社区给孩子们做学习辅导,张汝荣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张汝荣家原是文昌阁乡雷狮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08年父亲去世后,母亲贺春香为了挣钱养家,把两个女儿交给外婆照顾,自己只身外出打工。2015年,小女儿张汝荣考上麻阳一中,贺春香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陪读。

  “租住的平房简陋又局促。上大学的姐姐回来,都没有地方住。”回忆那时的生活,张汝荣说,物质上的困顿难不倒她,可这种没有归属感的生活一度让她觉得,“我们在山下是不是永远不可能拥有一个真正的家。”

  如今,贺春香一家在龙升社区分到了一套75平方米的房子,贺春香在社区附近的麻阳工业园华达电子厂上班,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搬进了新居,灶台热起来了,家里的笑声多起来了,我终于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张汝荣感慨地说。

  

  提振乡村的精气神

  湘潭市韶山村,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

  在树立着毛主席铜像的广场上,党员志愿服务岗的志愿者们热心地给游客提供免费饮用水、紧急物品药品,为他们答疑解惑。

  75岁的毛雨时也是志愿者中的一员。他是连续五届全国党代表,韶山村多年的“当家人”,去年底卸任韶山村党委第一书记。尽管年长退休,可为民服务的热情丝毫不减。在铜像广场入口、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党史陈列馆等地,经常能看到他向游客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身影。

  光辉的革命历程,铸就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如今,“红色基因”又有了新的内涵。以毛雨时为首的理论宣讲队,紧贴农村生产生活,到各村思想学堂开展微宣讲220余场,直接受众1.1万余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韶山村社区主任曾小琴介绍,社区共有8支志愿者队伍,志愿者1000多人,骨干志愿者200多人,除理论宣讲外,还包括法治宣传、便民惠民、科技普及、文化卫生、文明倡树等内容。

  在湘潭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骨干志愿者已达2.3万余人,实名注册志愿者45.5万人,文明实践项目380余个。为了让志愿服务紧贴群众需求,湘潭市实行“群众点单、中心供单、所(站)派单、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五单制”。

  韶山村正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为了让群众熟知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韶山村文艺工作队的志愿者章金辉等人想编排一个文艺快板节目。他们向市文明实践中心“点单”,市中心派出“俏奶奶”文艺志愿者庞昌述等人前来教授。

  “志愿活动弘扬了社会新风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韶山村文明实践专干唐卫文总结,“一系列文明实践,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凝聚了乡村的精气神。大家齐心协力,村庄的各项公共事业‘百花齐放’。”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韶山村100多名村民花费50多个夜晚,精心排练《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合唱。合唱队在韶山市歌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湘潭市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去年3月,韶山村首届“农民运动会”隆重召开,全村400多人参加,热闹了一整天。

  最近,韶山村又开始组织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唱红歌、跳红舞、做健身操。这个如同精神坐标般的村庄,正释放出勃勃生机。

  小康路上,三湘大地的农村,正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万千新气象。村里村外,致富的产业越来越多,农民增收的路子宽了;山上山下,公共服务配套日臻完善,乡村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新风吹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风尚交相辉映,村民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新“湘”村的精气神。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