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当前位置 : 首页 >> 宣传推介 >> 正文

乡村振兴论坛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

日期 : 2019年12月23日 10:25:9来源 : 中国农网点击 :

       12月22日,在第四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同步举办。来自产业、生态、文化、金融、教育等各方面的典型案例代表,围绕“产业振兴,融合助力”的主题,提供了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模式、新力量。

论坛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指导,中国青年报社、中国职工国际旅行总社联合主办。中国青年报社副社长杜栋梁,中国职工国际旅行社总社副总经理王宗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农村部首席专家组专家、北京农学院原校长王有年,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薛一波,中国科学院原农办主任、正厅级研究员王大生,国家林业总局林改局原正厅级巡视员、中国治沙协会会长安丰杰,中国城市旅游协会秘书长郑旭,安第斯之路国家科技组织(ARCST)负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Marco出席了论坛。

自2016年第一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起,乡村振兴论坛就成为创博会的重要配套活动。地方政府、人才、机构、企业通过展览和论坛展示产品、交流研讨、项目对接。在本届创博会展区,中共石楼县委、团中央驻石楼扶贫工作队带来的西红柿酱、有机黄小米、枣夹核桃、洋槐蜜等农特产品广受欢迎,很多产品已经被抢购一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农村部首席专家组专家、北京农学院原校长王有年从事乡村三农工作已经51年了。他在论坛上分享经验:现代农业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关键在于“融合”。

在宁波下辖宁海县偏远的小山村——葛家村,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和学生带动村民,就地取材、创作,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荒废的农家小院充满了艺术感,卫生死角蝶变为各具特色的乡村一景,每寸必争的宅基地上建起了公园,村民个个成了能工巧匠,参观游客络绎不绝。

丛志强认为,艺术振兴乡村的关键在于融合设计——设计师与村民共同针对设计对象的定位全程融合、深度合作,激发村民自觉设计、建设和发展自己的村子,培育村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力、审美力和公共精神。“农民的家园不是艺术家的秀场,要去做对村民有用的事情,快速建立信任,正向激励村民。”

“如何把主力军和生力军融合起来创新发展,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王有年认为,把千千万万农民组织起来,培养新型农民的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青年生力军的培养。

北京超远智能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经济人才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赵艳艳是北京2006年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2015年从政府辞职后,她一直在为乡村发展做规划、策划和人才培育工作。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赵艳艳切身感受到了乡村有多需要专业人才、职业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事,职业教育也不是培养少量的社会精英,应该面向广大的社会成员去开放。”

“融合”离不开教育。山东烟台海铭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铭一直在探索“乡创+教育”——通过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手段,将知识以趣味性的方式向青少年普及。

“人工智能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加速度。快速高效、精准度高的平台,不断发挥和挖掘孩子的潜能,给孩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继而为‘乡创+教育’助力。”宋海铭说。

河北省固安盛世农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郑立国分享了农业基地发展与产业融合创新的案例。他说:“通过不断的学习、发展、完善、整合周边的资源,最终我们会成为乡村振兴的融合典范,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镇化建设的全国典范。”

策划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等一系列主题项目,带动休闲游的发展,把农庄盘活;因地制宜种植农产品,对固有产业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生态宜居的村庄;乘政策的东风,引进人才,带领当地农民做大做强“一村一品”……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在一个个共享农庄、小型农场、田园综合体里继续发生。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