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当前位置 : 首页 >> 12316动态 >> 正文

大数据照亮陇南扶贫路

日期 : 2018年01月25日 15:48:12来源 : 人民网-甘肃频道点击 :

  陇南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交汇处,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因此,陇南特色农产品一度是“种得好、养得好,就是卖不好”。

  去年,陇南下寨村顺合果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依托“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的“地方特产”和“微店”栏目,终于让自己的松子、核桃顺利地“走出去”变成了收入。公司预计今年的年产值将突破6000万元、净收入达到1000万元,可以帮助下寨村107名贫困村民人均稳定增收1000余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陇南的大数据建设工作。陇南市创新利用“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以信息流带动当地农村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建成了“网上村庄”,为群众打开了互联网的产业窗口,照亮了陇南的扶贫路。

  解读扶贫政策 监督扶贫效果

  陇南市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外出打工者对精准扶贫政策,特别是贫困户的纳入和退出政策不是特别了解。一些村民误以为贫困户名单是村、社干部拍脑袋想出来的,意见很大。虽然镇、村干部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讲解,但是收效并不理想。“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运用推广后,市县和相关部门通过在“精准扶贫”栏目发布各类扶贫政策并进行详细解读,有效化解了群众疑虑。

  按照陇南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各级党员干部和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子,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但是由于人员变动频繁,一直存在帮扶人不了解帮扶对象等现象,严重影响结对帮扶政策的落实。现在,“陇南乡村大数据”的“精准扶贫”栏目实现了社会帮扶查询功能,干部群众只要输入自己的姓名就能查到“我在帮助谁”、“谁在帮助我”等内容,还能查询到甘肃省帮扶单位在陇南市各地对应的帮扶人。这不仅加强了帮扶人和帮扶对象的联系,而且将帮扶责任人置于社会监督下,有力地提高了政策透明度。

  传播先进技术 交流致富经验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怎么让村民搭上互联网这条高速路呢?“陇南乡村大数据”通过链接中国农业网的农技百科、致富经,为群众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农业实用技术、致富经验的平台。

  康县长坝镇刘沟村认证村民“翠花”在系统上寻求夏季花椒防虫的经验,一经发出,广大用户纷纷留言回复。农技专家“天道酬勤”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复,提出了2条具体的防虫措施,还对夏季其他常见病防治进行了详细讲解;其他“认证村民”和“游客”也都积极出谋划策,共回复了20多条有参考价值的留言。“翠花”按照大家提出的建议和办法,及时解决了自家花椒树的虫害问题,保证了花椒的产量。

  机械化生产的便捷性是众所周知的,如何将机械生产和传统的中药材采挖结合起来?宕昌县拉沙村村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2017年11月,当地利用“乡村大数据”平台直播了机械采挖中药材的现场演示会,使当地中药材种植户颇受启发,纷纷转变传统人工采挖方式为机器采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

  搜集市场信息 实现产销对接

  “我的销售渠道又多了。‘陇南乡村大数据’真是一个为民服务、非常有用的平台。”益禾源商贸有限公司的张新云说。

  张新云在武都区汉王镇罗寨村开了一家主营“枣夹核桃仁”的公司,但苦于没销路,迟迟不能打开市场。自“陇南乡村大数据”推广使用以来,他第一时间进行了村民认证,把自己的产品“枣夹核桃仁”上传到“地方特产”栏目,很快引起了关注,生意越做越红火。

  徽县虞关乡仁山村盛产猪苓等中药材,但是因为信息闭塞,村民对市场价格波动很难把握,好东西却卖不了好价格,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陇南乡村大数据”上线以来,当地药农终于找到了与市场的接轨点。村民“清风徐来张”在“农技交流”栏目“中药材频道”发布了一条咨询猪苓行情的信息,不仅收到了回复,还有一些买主主动找上门来。比起往年,2017年他的中药材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0%左右,增加收入1万余元。

  除了这些“地方特产”栏目,系统还专门开设了“微店”栏目,鼓励群众开办微店,推销本地特产。从去年7月系统创建至去年年底,“陇南乡村大数据”认证用户达到70.9万人,占总人口的25%,覆盖70%以上家庭,共开通了567家“乡村微店”。

  关于未来陇南大数据扶贫的发展方向,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指出,不仅要将电子商务和推销农特产品挂钩,更要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的“网红产品”,增强当地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网站
导航

主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05039419号

建议您使用IE9+、FireFox、Google Chrome,分辨率1280*800及以上浏览本网站,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